纽约相亲复盘(2):再约16位男嘉宾,我的1个新雷区
- Chelsea 宫师姐
- Oct 28
- 5 min read
Updated: Nov 15
背景:
上个月复盘了一鼓作气通过约会软件Hinge相亲16位男嘉宾,总结了16个lessons。第二个月我继续猛猛出门,又见过16位男嘉宾,复盘如下。
这一个月的16位男嘉宾多数来源一个亚裔用户居多的约会软件。鉴于Hinge的嘉宾池在第一个月已经几乎被“刷干”,在“付费”和“使用新约会软件”之间,我选择了后者(拒绝氪金)。经周围朋友们推荐,我注册了Coffee Meets Bagel(简称CMB)。
我对这个app还算比较熟悉(多年前使用过),是韩裔姐妹在纽约创立的公司,在纽约和亚裔“市场”里比较受欢迎,每天有限定数量的推送,且匹配出的聊天室只开放8天便关闭(当然,可以付费延长)。据说上面的男女嘉宾寻找严肃关系的比较多,且多数都受过高等教育(这可能属于一种Asian stereotype“亚裔刻板印象”)。
一、Hinge/CMB对比
相比较第一个月约会软件聊天,CMB上的男嘉宾明显不会“聊天”,多数都很难做到顺畅的信息沟通,具体表现在:
沉默率高。明显更多的人(超过2/3)在匹配之后保持沉默 -- 我主动发的问候消息会石沉大海。
中文对话几乎都很奇怪。举三种情况:
干巴巴的(三五字结束一句话,然后问“你呢”,或者隔几天冒出来“在干嘛”,比AI的人机感更重,真的让人很难接茬)
油腻的(可能他们觉得那是在“撩”?可能是我用中文谈恋爱的经验太少所以对此极为反感?)
言辞非常不尊重人的(我确信正常人不会与现实中刚认识的人随口开黄腔),总之对话很难进行下去;
发信息节奏极慢。更多的人的聊天有很大延迟,仿佛每天最多查看一次app或者几天查看一次app的回信息节奏(当然,也可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心不在焉),加上CMB的匹配限时8天结束,因此很多人到匹配关闭时也聊不了几句,就结束了;
被迫转场。能正常对话、浅浅聊三四个回合的,通常会立刻约线下或者要联系方式,这时候大家其实都对对方没什么具体了解,只是迫于app的匹配限时而做的“转场”动作。
CMB机制还有个致命缺点: 主动匹配时无法同时发信息。这让三秒看一个profile、几乎只看照片和基本信息雷区的我与所有颜值不在我点上的男嘉宾失之交臂 -- 完全没有机会出现如同上个月因为一句非常幽默同频的信息而仔细看男嘉宾profile发现虽然照片很烂但人是自己的菜的情况。
当然,所有的约会软件,用久了都免不了陷入这种疲劳:最终变成只看照片/外表(尤其是脸)的状态,没什么机会发现一个人“内心美”。
二、本月基本匹配数据:
虽然主动匹配我的人比上个月Hinge少(毕竟CMB每天限量),但是somehow第二个月我仍然成功与16位男嘉宾见面。
CMB app上共~40匹配,本月Hinge app匹配~20位,总计匹配数量比第一个月的200低很多
总计见面16位,11位来自CMB,5位来自Hinge
男嘉宾年龄跨度为25-44岁(25岁是个outlier,多数都是33+,其中4位40+)
16位男嘉宾里,11位亚裔,5位非亚裔;移民3位,一代(父母是移民的)9位,美国人4位
6位软件工程师,3位泛tech从业者,4位finance从业者,1位marketing,1位律师,1位biotech研究员
见第二面的有5位,其中一位到四面(这位已经创纪录了)。
概率总结:
对我感兴趣:1-1.5位
我对他们感兴趣:1-1.5位
连续两个月的相亲概率:每见16人能遇见一位感兴趣的,这让我觉得相亲最终还是可以“成功”的。
一些抓马:
纵观app上男嘉宾资料,有吸毒史(包括大麻和蘑菇)的美国人数量比我想象中的高;因此我开始格外关注避雷这点。
心理问题。ABC们很多都有典型东亚家庭创伤(family trauma,包括但不限于妈宝,从小打击自尊心的无情严父,家传极度抠门,siblings关系冷漠),其中一美国人有非常狗血(震撼好莱坞级别)的家庭/心理创伤。
金融领域工作的男嘉宾,整体符合网传finance bro的刻板印象。
三、从素颜到氪金$5500+,我的10个邪修
自从上个月发现“外表”因素在相亲市场的重要性(见《一个月相亲16次,我学到16课》),我开了一个小红书账号记录自己的外表改变,发现当个“小红书博主”真挺难的。毕竟我惯常做自己、拒绝please people,让我去取悦算法、钻研“网感”,很难,很花时间,“学习”门槛挺高。制作小红书内容需要很高的视觉要求,而且需要在题图和标题上设计钩子,而我的拍照功底确实不太行,直来直去一眼到底的表达方式也不行。
我还出现了始料未及的症状:之前出门玩全部都是素颜,自己看着拍的照片一直也很自然、挺好;自从开始每天化妆以及自拍检验成果,发现看先前的素颜照片开始觉得灰头土脸了。大概像是是吃重油重盐调味的食物吃多了、受不了清汤挂面的寡淡。老实讲,我心情很复杂。
Anyway,上个月的变化及邪修操作总结如下:
妆造,氪金$500+,看了8小时美妆大师课、刷了30小时的小红书,每天出门都化妆,每次洗完头都仔细卷头发,目前达到偶遇朋友会被夸“漂亮”的程度(谢谢朋友们的正面反馈嘻嘻嘻)。
邪修 1)腮红当眼影和唇膏
邪修 2)用眼霜润唇,效果无敌
邪修 3)戴森卷发组件,轻松制造大波浪
邪修 4)种睫毛,杀死眼妆练习
穿搭,看了4小时穿搭大师课、刷了50小时的小红书、花了20小时整理自己的衣柜、分析自己的生活轨迹及偏好(都总结完毕发在小红书上,并无流量),还在网上看了5000+件衣服(主要是裙子),氪金$5000+租衣服、买衣服、买包(鞋子配饰都还没开始买;目测今年是长这么大过得最奢侈的一年没有之一)
邪修 5)膝盖以上的裙子显得人更年轻有活力
邪修 6)天蓝色衣服(比起我惯常的全黑/全白)可以让我的外形气质“柔”化一些(虽然一开口就破功),有实证
约吃饭之外的活动项目。
邪修 7)攀岩,把运动能力太差的或者运动能力很普但自负的人筛掉;
邪修 8)街机厅/单口喜剧,嘈杂放松,还能看笑点是否合拍
有意识地控制聊天节奏。
邪修9)有意识地在回答问题时简单化,学习练习如何“保持神秘感”(因为我的默认回答模式是竹筒倒豆子式)
作为一个从来不因为性别而拘束自己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的人,在约会场景中,我发现需要额外提醒自己是“女性”。
邪修10)穿让人很不舒服的内衣(此处可能需要加多重感叹号以及手动狗头)。
四:择偶观升级 -- 我不会再见“死感”男嘉宾
整个月继续对我自己认真观察,发现一些新洞察(new insights)。
“性感”是一种vibe,与露肤无关: 我穿成卡戴珊,依然是生龙活虎、气壮如牛的高能量姿态,完全没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性感”。
能量偏好: 我喜欢精神上给人以有“生命力”vibe的男嘉宾,不喜欢低能量无活力的人,不管他们是否世俗意义上“成功”。
可能是年龄壁垒:4位40+男嘉宾都露出一股“一潭死水”的“死感”。未来我应该不会再match 40岁以上的男嘉宾了 -- 这当然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之嫌,毕竟并不是所有40+的人都是低能量的人,但是效率起见我选择“宁可错杀”。
耐心差异: 我对比自己年轻的人更有耐心,对同龄或年龄更大的人,有更高的做人做事水平预期(因此更容易挑剔他们);这当然不公平,毕竟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一样(而且我确实把自己“养”得很好),但是我好像还是会很难管理这个预期。
能量极限: 连续2个月,每月见16位,我觉察到这已达到我的能量极限,明显觉得需要把自己关在家里待一待“充电”。因此,接下来要歇一歇再战。
--------
最后的思考: 要不要给Hinge付费来高效率地扩大漏斗(funnel)顶部呢?读到这里的朋友,你怎么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