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Profile
Join date: Jul 13, 2021
Posts (217)
Nov 15, 2025 ∙ 7 min
择偶如投资:10类心理陷阱
择偶如个体户业余投资,不是全职在做(占人很少时间精力)、不是每个人都像巴菲特一样有知识有策略且执行起来理性不昏头,但是投入产出影响巨大(听上去像是在进行all-in级别的巨额赌博)。投入的是自己的时间精力情绪金钱,预期的产出是生活比一个人更幸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投资偏好,也有不同的风险厌恶。 我想总结一下自己观察到的10种风险厌恶。对这些风险的极度厌恶,会导致某些防御性筛选,但这种防御性容易导致不易察觉的逻辑滑坡,进而陷入非理性陷阱、得不到真正的高质量伴侣关系。当然,这里有个的主要假设:即,择偶并进入婚姻伴侣关系是一种基于爱情的高质量的让个人长期幸福的稳固亲密关系。 两种传统婚姻性别角色下的风险厌恶 1. 时间焦虑,即“被社会时间线淘汰”的风险。源自“人到年纪一定要结婚”的传统社会时钟,对于女性来讲还有额外的“生育时钟”。目前的“生育时钟”,仿佛只为女性而敲,毕竟孩子是从女性肚子里出来的,更容易“衡量”与规训(就像古早时候生不出儿子怪女人肚子不争气一样),但不见得如实地反映了科学现实。 在传统中,这种社会时钟与自我价值挂钩,一些人急切要证明自我价值,有一条急切的结婚时间线,因此要...
37
0
1
Oct 29, 2025 ∙ 5 min
纽约相亲复盘(2):再约16位男嘉宾,我的1个新雷区
背景: 上个月复盘了一鼓作气通过约会软件Hinge相亲16位男嘉宾,总结了 16个lessons 。第二个月我继续猛猛出门,又见过16位男嘉宾,复盘如下。 这一个月的16位男嘉宾多数来源一个亚裔用户居多的约会软件。鉴于Hinge的嘉宾池在第一个月已经几乎被“刷干”,在“付费”和“使用新约会软件”之间,我选择了后者(拒绝氪金)。经周围朋友们推荐,我注册了Coffee Meets Bagel(简称CMB)。 我对这个app还算比较熟悉(多年前使用过),是韩裔姐妹在纽约创立的公司,在纽约和亚裔“市场”里比较受欢迎,每天有限定数量的推送,且匹配出的聊天室只开放8天便关闭(当然,可以付费延长)。据说上面的男女嘉宾寻找严肃关系的比较多,且多数都受过高等教育(这可能属于一种Asian stereotype“亚裔刻板印象”)。 一、Hinge/CMB对比 相比较第一个月约会软件聊天,CMB上的男嘉宾明显不会“聊天”,多数都很难做到顺畅的信息沟通,具体表现在: 沉默率高 。明显更多的人(超过2/3)在匹配之后保持沉默 -- 我主动发的问候消息会石沉大海。 中文对话几乎都很奇怪。举三种情况:...
6
0
Sep 15, 2025 ∙ 6 min
纽约纽约:一个月相亲16次,我学到16课
四年前写的这篇 《 当老妈第500次问我为什么没有男朋友 》 ,在四年后迎来了“重大更新”。 过去四个星期,阳光灿烂让人能量爆棚,我密集地进行了16次“相亲”(平均每周见四位),期间仔细观察对方也观察自己,目标是“收集数据以指导后续相亲的程式优化”。果然发现了之前从未发现的“华点”。 我收集到的数据 先说数据。此次使用的约会软件是Hinge,年前由两组在Hinge上遇见彼此、现已婚的朋友分别推荐给我,感恩节前设置了个人账户,但直到上个月才开始密集使用。共计匹配到约200+男性。我会主动给人发信息,绝大多数都能够有简单信息来往,但几回合之后便: 1)气场不合或者发现dealbreaker,主动取关,大约50人; 2)对方沉寂、不再回消息,大约130人; 3)继续聊天,尝试约见面,大约20人;其中又分了几种情况 —— 3a)约视频聊天,5人 3b)约咖啡/冰激凌/公园散步/博物馆,10人 3c)约晚饭/周末午饭,3人 3d)尝试约见面,然后沉寂、没有消息、最终没有见面,2人 最终,见面16人,其中12人见面后没有下文,2人见2次面就没有下文,2人有见3次面(发出“好人卡”一张,也从心...
7
0
Chelsea 宫师姐
Admin
More action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