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巴黎:欧洲之星
- Chelsea 宫师姐
- Jun 22
- 7 min read
要出发去巴黎的早上,5:03自动醒了,坐起来等闹钟(怕睡过去),没等到...??索性就爬起来,收拾退房,去火车站,出发时发现设好5:05闹钟somehow没响(确实没响),我疑惑着露出了3秒钟的地铁老人脸。
很快到达圣潘克拉斯国际火车站,发现站内已经有很多人!这里用感叹号,是因为这数量着实到了让我震惊的程度。看了一下电子屏幕,去巴黎和布鲁塞尔都有早班车。5:40排队安检,入关,出关,十分钟之后我就进入了候车厅。候车厅看着不太大,里人多到几乎没地下脚。去便利店排队买可颂果汁,花了二十分钟,比安检过关都要久得多。
6:10的时候,电子屏幕出来了火车站台号,人群涌动,慢慢搭上扶梯、流向站台——犹如深圳科技园下班高峰期的地铁口,看上去这班去巴黎的车真的很多人。难道车厢全部坐满了?我脑子里闪过这么一个猜测…
上车,终于挪到自己的位置,把行李箱放到头顶架子上。这是高铁二等座车厢,过道在中间,两侧各两个座位,并不算宽敞(我怀疑比美铁Amtrak的座位要窄一些)。我的座位是在一组面对面的四人座上,对面一个年轻棕发妹纸,扎双麻花辫,衣着休闲,戴了7个银色戒指3条银色项链,坐好就立刻戴上耳机掏出Kindle开始看书。
我的旁边,是一位dirty blond头发、戴鼻环、穿鹅黄碎花衫的中年女士,有着典型的五十岁白人的身材。她看上去和对面暗红长直发、有鼻钉的瘦女士是一对朋友。那位瘦女士手上的婚钻戒指组合特别特别闪,亮橙色指甲,着巴宝莉外套、背华伦天奴包,面部被“科学管理”得挺好。她在手机上看YSL包包,问鹅黄花衫朋友的意见。花衫女士接话说,香奈儿怎么样?答,在附近,听上去二人估计是往巴黎买买买的一天…
上车不久,列车有广播,英语部分非常简短,后面是大段的法语,我一概听不懂。6:31准点发车,没多久就进隧道了,从地下出伦敦市。再出来一小下,又进隧道。
路过一个Tesco的大型仓储。我突然想起来,伦敦市区有好多Tesco店。我一直以为这是亚洲商超、没想到在伦敦竟这么多?动手一搜才发现,Tesco跟Teso是完全不想干的两家公司...笑死!是我弄混了!Tesco中文名字叫乐购,是英国公司、英国最大的零售商,全球仅次于美国沃尔玛和法国家乐福。而Teso特搜(Tesolife特搜商城)也不能说是“亚洲商超”,因为它是在纽约成立的连锁店、并不是从亚洲来的品牌。真的,不能想当然啊。
车窗外,几乎是平缓的绿色田野,偶尔穿过一个隧道…火车道旁边有些矮树和灌木做隔离,望出去,丘陵、田野、林地、野花草甸,田园风光非常漂亮。地图搜了一下,是Shorne Woods Country Park,以及Plantlife Ranscombe Farm Nature Reserve。ChatGPT说这是英国最后的 Corncockle(野鸡豆) 自然种群所在地,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 Broad‑leaved Cudweed(宽叶鹅耳菜) 种群,19世纪首次记录英国的 Meadow Clary(草甸鼠尾草) 和 Marsh Mallow(蜀葵类植物) 也源自此地。
这样的生态文化乡村,也算是旧时“英国乡村”的保护区吧?英国乡村早已成为一种文化概念,这几乎是直接拜18世纪工业革命所赐。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候,拥挤、污染、嘈杂成为日常,“乡村”就成为一种宁静的代表、走向浪漫化。
要说英格兰最美乡村,应该是著名的科茨沃尔德(Cotswolds),几年前第一次来英国的时候,与朋友们自驾前往。窄窄的道路,起伏的丘陵,蜂蜜色的石头村落,阿灵顿排屋房子看着特别小,不远就是有趣的小河流水。虽然那次旅行的记忆已不甚清晰,那种金色调的光感依然印在脑子里。
火车经过River Medway,但是我没有看到河。难道是从河底穿过去的?手机信号很差。旁边的花衫女士在手机上尝试加载一个网页,一直都还没有加载出来。
到目前为止,火车大概路线是沿着A2-M2-M20几条公路的方向由伦敦向东南前进。飞速路过Ashford,这个火车站看上去是个交通枢纽。远处绿野上空,飘着一层白色薄雾。“田园晨雾”,我脑子里冒出来这么个经典的英国文学意向。
7点刚出头,火车在Newington某个位置(Sandgate 或者Folkstone方向)进入跨海隧道。我的耳膜一度很不舒服,比飞机起飞时的不适更强烈。7:20,就从法国穿出来来了,应该是Calais附近。火车渐渐驶入雾区,还挺浓…手机进入巴黎时区,表也快进了一小时。
碎花衫女士跟朋友吐槽手机信号,说起自己用AT&T。我这才反应过来,她们聊天时口音是美国口音、不是英国口音!年轻妹子插了个话,我才意识到,啊她们是三人一起的。所以一路几乎没咋开口年轻妹子,估计是巴宝莉大姐的女儿?想到这儿,我对于巴宝莉大姐的面部管理水准之高更加服气了。
又来列车广播,这次是先法语再英语。火车一直在农田绿地里穿行,远处雾里看着隐约是个山坡,有坡度。有些细直高的树,很好看,让我想到梵高画里的细高杉树。
太阳终于穿过雾射进来…路过了里尔,戴高乐的出生地(我心想,几周后我还会回来的!哈喽戴高乐!)。然后继续大片农田。看着靠近巴黎了,房子开始密集了一些,见到几个正方形筒楼,估计是公寓住宅。9:39分,列车广播,欢迎来到巴黎。
实话说,下来火车,心里还真挺激动的。我的脚第一次踏上了欧洲大陆。
这里是巴黎北站。火车站外一个中餐馆“大郑 Maison Zheng”,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在很多时尚品牌中的词可能不是人名(我一直莫名觉得这个词长得像英文人名),Maison很可能是个法语词?啥意思呢?
立刻搜了一下,又学到了:房屋,家族。而且有不少法国品牌用“Maison”开头作为名称的一部分,以强调其传承、品质与艺术性,换句话说,Maison可以视为“法式格调”的象征。
我这个对法国法语知之甚少的“土人”,第一次知道了高级时装屋的法语:Maison de couture。还有Maison Dior/Maison Chanel—— 迪奥之家、香奈儿之家,La maison des Windsor —— 温莎王室。
搭公交车前往市中心。Carrefour De Chateaudun公交车站旁边有一个中医馆叫Centre Yang Zi(海外路上遇见汉字和拼音总是会下意识多看几眼),我超级好奇这个Yang Zi是哪两个汉字哈哈哈!肯定不是杨子,也不是杨紫。路过几部警车,车好像都是Peugeot 标致(车标是那个站着的咆哮狮子),这也是法国“国货”。
沿路陆续经过不少老建筑,一种是不带阳台的老楼,每个窗户带两扇白色横栅的窗户扇,全都开着,很整齐;一种是带阳台的,每一片阳台栏杆都很多曲线条设计、很漂亮,有些栏杆上养着一溜花盆,一下让我想到新奥尔良老城中心的法国区。我不禁感叹,新奥尔良的果然是法国殖民地啊,法国style还挺纯。
又一想,哎?有新奥尔良就肯定有奥尔良啊,于是掏出地图看了看奥尔良在哪里。竟然离巴黎不远!向南两小时车程而已。这座法国卢瓦尔河流域的历史悠久的城市,是法国王室的重要封地。再一看,新奥尔良“New Orleans”是为了纪念奥尔良公爵(Duke of Orléans) 而命名的,这个奥尔良公爵是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摄政王(路易十五年幼,由摄政王奥尔良公爵执政)。
而新奥尔良所在的路易斯安那州 Louisiana,名字来源于路易十四。法国探险家1718年建城时想表达对法国贵族的尊敬(why? 我相当不理解),便将新建立的城市命名为 “La Nouvelle-Orléans”——即“新奥尔良”。不过1718年距离法国大革命还有70年,可能那时候法国的君主专制统治还挺牢固吧。
1718年的伦敦已经君主立宪,是一个快速现代化、商业和科学驱动的城市,空气质量差得很出名,正在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已到晚年的牛顿还在当皇家造币厂厂长。
1718年的巴黎仍以凡尔赛宫为中心、转向洛可可审美,农业仍是支柱产业,启蒙的火种已点燃,伏尔泰刚刚成名、作品《俄狄浦斯》在巴黎喜剧院上演,知识分子们刚刚开始研究牛顿的科学著作。
时间倒退到罗马时代,伦敦作为帝国在大不列颠岛的重要据点,地位与规模还是比巴黎高不少。其后的中世纪几百年,整个欧洲的财富集中在地中海贸易区(意大利诸城邦强盛),伦敦是北海区域的交易中心、比巴黎经济强,而巴黎地处内陆,主要作为法兰克王国首都有政治影响力。
英法百年战争以法国的最终胜利为结束(多亏了战神圣女贞德救下奥尔良),巴黎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力进一步上升、领先于伦敦。法国宫廷(尤其是路易十四的凡尔赛)是全欧洲上流社会模仿的对象,推动了法式建筑、服饰、礼仪、美术的标准化,巴黎成为欧洲贵族的文化首都。
到工业革命后(尤其是英国主导打败拿破仑后),伦敦作为欧洲霸主的心脏以及全球金融和贸易中心(地中海贸易已衰落),经济及政治影响力显著超过巴黎。不过,整个19世纪,巴黎仍然是欧洲艺术中心,向全世界输出审美,直到二战。战后,伦敦在流行文化方面才终于站上国际潮头。
这样一盘点,伦敦可能一直在经济(和理性科学)上占优,而巴黎一直在欧陆的文化影响力方面占上风。二战时,伦敦被德军大轰炸,巴黎则迅速成为“不设防城市”、早早成为沦陷区,城市中的文物和建筑得以保留(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巴黎的“文化之都”级别的影响力有多么深厚、竟让德军没有毁它)。
一通这样胡思乱想,我到站了。无比期待接下来的卢浮宫之行,我终于要亲眼见识一下巴黎在文化艺术方面的“阔”。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