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从掠夺到荣耀;卢浮宫:感谢我拿破仑爹(1)

站在里沃利街对面,我被告知,卢浮宫就在前面。


我其实很有些茫然。对我来讲,卢浮宫等于玻璃金字塔。而我面前是一大片左右加长的灰色古建筑(可能得有50度灰吧?此处手动狗头):蓝灰色的天空下,背光的巨大片多层建筑,灰色斜檐,灰色楼体,灰色的繁复装饰过的窗户,左右好似没尽头、眼睛取景框被充满。全然看不见透明的金字塔在哪儿,或者可能在哪儿。


这一大面古典又豪华的多层楼,又长又有高度、巨大的规模带来逼人的权势感。背后的歌剧院大街和黎塞留街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空气中仿佛有尘土飘扬,好似太阳着重加热过,扬沸中。


马路对面,大楼下面有不少人往建筑下面的空洞中走进去,我想,跟着众人走八成是没错的。过马路,过空洞,我来到了灰色大楼的另一面。首先看到一片空旷,前方建筑离着很远、让其看起来不算高。紧接着看到一座小凯旋门,有一大拱、两小拱,墙面密密麻麻的浮雕。门的左右两侧出去一段距离,各有一座女神坐像(和平女神?)、在方形的柱子上。


这门这么小,肯定不是巴黎那座有名的香榭丽舍凯旋门(距离也远着呢)。搜了一下,这是卡鲁塞尔凯旋门(卡鲁塞尔广场的凯旋门),跟大凯旋门同期设计,都是拿破仑用来纪念1805年胜利的仿古罗马形制的作品(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非查理曼后世,一颗想当“罗马人的皇帝”的心,实在太明显了)。


略走近看,凯旋门是浅黄配彩色的,造得相当精致(跟照片上见过的香榭丽舍大凯旋门风格完全不一样)。正面有四根粉色柱子立在方形基座上,柱子顶端各立着一座白色神像(古典希腊罗马的那种,不是基督教的神像),估计也都是象征胜利的女神。顶上有四马战车铜像,车上站着头戴冠冕高举权杖的胜利女神,车旁边的人(士兵吗?)则是金色。


搜索显示,这铜马战车像是复制品,原作品是拿破仑1797年从威尼斯抢回的圣马可教堂屋顶上四马铜像(Quadriga)。滑铁卢之后拿破仑下台,铜像被普鲁士拿走、还给了威尼斯,所以真迹现在还在圣马可教堂里收藏着。


当然,这铜像也是威尼斯几百年前鼎盛时代从别处抢来的。据说铜马雕像原为古罗马或希腊时期作品,大约公元前4世纪,曾被拜占庭君主拥有,后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4年)期间被威尼斯人从君士坦丁堡掠回威尼斯,是当年威尼斯海上霸权与胜利的象征。


这样一看,拿破仑干的这事儿跟威尼斯干的那事儿没啥区别。


Gemini说这个卡鲁塞尔广场的“卡鲁塞尔”(carrousel)源自意大利语的 carosello,原是指一种中世纪时期骑士间的马术游戏(类似后来的马球),后来演变成一种仪式化、观赏性的军队骑术表演。在法语中,“carrousel”指一种骑兵游行、军队表演或盛大典礼,通常在宫廷前广场举行。


卡鲁塞尔广场是杜伊勒里宫(凡尔赛宫之前和之后的王室居所)的宫廷广场,这个亨利二世老婆(一个意大利的美第奇)建造的王宫被巴黎公社付之一炬(“宁愿见其消亡,也不留给敌人”,让人想到日本侵华时的长沙城大火),现在只有杜伊勒里公园了。


卡鲁塞尔凯旋门的credit(“功劳”)是拿破仑,他纪念自己的帝国军功造了这座古罗马式的门作为杜伊勒里宫的正门。卡鲁塞尔广场的credit则在路易十四。1662年路易十四曾在此地搞过一场炫耀王权和骑兵训练成果的马术表演大会,广场因此得名。到拿破仑时期,他的部队主力是步兵,然后是炮兵,已经不是骑兵冲锋定天下的时代。围绕卡鲁塞尔广场的宫廷建筑群,则是拿破仑和他侄子(拿破仑三世)的功劳。


卡鲁塞尔广场的机动车道之外,是沙子土地。空气中尘土飞扬这事儿可能不是我的幻觉,是真有些蒙蒙。机动车道是石头铺的鱼鳞图案的路,两条车道中央绕过一个圆形花坛(其实是灌木,修剪的非常平齐)。视线穿过这两条车道向另一侧望出去,是路边密密的方形或锥形石墩子与更远处广场上密密的人。呀,金字塔在这儿呢!


那广场地面是浅色的,地面上像也浮着一层尘土。贝聿铭的透明大金字塔在大而空旷的广场中间站着,好似蒙着一层灰尘,规模看着比照片上小很多(估计是离太远),被一圈高大的古建筑三面围着,尖顶比围着的楼顶刚刚高一小截,更远处是那个小金字塔、看着没有一层楼高。


围着的多层建筑,石头做的,在阳光下是米色到浅黄色,背光的那片则是灰色,规模宏大但颜色柔和。每一面的中部都有一处更多一层的类拱顶建筑(方形古典神庙上盖了圆弧形顶,头顶好像长角一样有方形柱子装饰,老实说我get不太到这种“古希腊神庙额外戴长角的圆帽子”的组合),南北两翼的拱顶两侧还各有一多一层的斜檐顶(像削了顶的金字塔形状,外加一面古典繁复的门脸,也是我get不到的组合)。


想到卢浮宫,必然会想到金字塔。我从来也没仔细想过,卢浮宫那巨量的藏品,万万不可能是放在那透明玻璃金字塔里呀!所以那一圈建筑才是卢浮宫本宫。


玻璃金字塔的直线、尖角,自信地划破那片精细装饰过的石头古建筑的持重与柔和。人群则十分渺小,望过去似乎只看得见这一圈的古建筑、金字塔,人群还不如那些石墩子更显而易见。


我向金字塔走去。看着不远,走起来可不近。终于走到近前,大金字塔底下延伸出一大片三角形的坛。边缘是光滑的石头,很多游客坐在上面,内里凹下去,看着是个喷泉,不过现下是完全干涸的状态。大金字塔近前有很多人排队,应该就是卢浮宫的官方入口了。绕去看小金字塔,也挺高的,不知道这小塔是作何用途。


这座小塔在大金字塔和北面建筑中间。按照小红书的攻略,我走向北面建筑正对金字塔的拱门,进入黎塞留走廊。预约过的游客可以从这里快速过安检进入卢浮宫,不需要在大金字塔的入口排队。


人不多,安检很快,然后是常常的电扶梯下楼,我就到了大金字塔底下。上空的玻璃被金属架支棱着,看上去全是尖角、节点和直线,以及更多尖角尖角尖角(甚至一大片天花板的装饰也是三角),地面上是阳光打下来的金属结构的影子。透过玻璃向南,能望见南边楼那突出的“古希腊神庙额外戴长角的圆帽子”。另外一角,有个螺旋的玻璃楼梯,中间被环绕的是电梯,疑似内部观景台。很多游客在拍照,我也掏出自己的“悲惨世界”棒球帽,给我的小女孩和卢浮宫合个影,就去楼下一层存行李了。


存行李还遇到了个小插曲——输入数字组合关上门之后,我习惯性地输入密码准备测试一下,结果发现打不开!我脑子嗡的一下,所以刚刚输入密码时因为某些原因按的数字组合跟我想的不一样?!确实那键盘的反馈不是很好。我把输入数字的所有组合(不同的按键有重复的可能)全部试了一遍,也依然没能成功打开。我于是拍了柜子的照片,然后上楼去服务台找工作人员求助。天热,我急,脸估计很红。


找了两处服务台,然后按指示回到存包处入口等工作人员。终于来了一个疑似工作人员走过我,我主动叫住他,问他是不是来帮忙开门的,然后带他到我的柜子处。在帮忙开门之前,工作人员先提问了柜子里的具体几件物件(柜门是透明的,所以他问的是包里放的物件),然后才开。取出箱包后,工作人员让我现场打开包、拿出刚刚提到的物件让他验证,这应该是为了确保是我本人的包包、不是偷包的人(我在小红书确实有看到在卢浮宫存包处丢失包裹的帖子)。第二次设置密码,这次我严格控制手速,设置成功且测试成功(全程用纸遮严实,放置被周围人看见密码)。


回到大厅,大金字塔很敞亮,给卢浮宫带来很多自然光线。走远一点,发现小金字塔也就只是凸起的天窗,采光用(当然,也负责好看)。空间真的很大,我拿着纸质地图,也依然毫无头绪。去哪里搞语音向导?从哪个馆进?看上去几个馆都互不相通,不同位置有电梯,还有工作人员在维护队伍。先随便找个电梯上去看看吧。


在一处拿语音向导的队伍排了很久,结果被工作人员领到另一侧的队伍去,明明两条队伍一样长,我跟前后的游客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这操作是为啥。终于排到我,工作人员告诉我,要先在底下专门卖语音导航的票的地方买了票,才能在这边取(而且用完了只能在原位置归还)。


我当时脸一下子就黑了(甚至有点想咆哮!内心戏:好气哦!大热天带着行李终于来了准备畅游到闭馆,结果这样处处浪费时间,等下回来还要重新排队吗?好气!),深呼吸(冷静,我这样的艺术史盲,确实还是必须来个语音向导),转身下楼,找买票的厅,买票,回去楼上,发现原先排队的人竟都没了。哭笑不得,顺利拿到一个语音导航。


喜!我那时候还没有意识到语音导航这个物件有个电池电量的问题,而倒霉的我拿到的这个导航仅仅在一个半小时后就电量耗尽而关机。


呼~不管怎么说,我的卢浮宫“长见识”行程终于要正式开始了。


Recent Posts

See All
伦敦-巴黎:欧洲之星

要出发去巴黎的早上,5:03自动醒了,坐起来等闹钟(怕睡过去),没等到...??索性就爬起来,收拾退房,去火车站,出发时发现设好5:05闹钟somehow没响(确实没响),我疑惑着露出了3秒钟的地铁老人脸。 很快到达圣潘克拉斯国际火车站,发现站内已经有很多人!这里用感叹号,...

 
 
 
伦敦1883: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伦敦地铁,昵称The Tube,真的是很“tube”,多数都窄小、颇有压迫感。车厢很窄,比费城跑郊区的小火车还要窄。面对面两排座位,车门也是弧形。伦敦地铁是有些是有信号的,不知道全世界是不是只有纽约地铁还没有通手机信号…地铁车厢好老、运行好吵,不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乘客里...

 
 
 
伦敦Tate“遇见”片山真理

坦白讲,当我在伦敦出差、决定提前下班去趟Tate Modern美术馆时,我心里想的只是“泉”、龙虾电话、泰晤士河景,并未对其中当代的展品抱有任何预期。 欧洲当然是现代艺术的发源地,印象派、新艺术运动、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构成主义,无不先锋,是19世纪末、2...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