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是要“逆天改命”——那些生物性的衰老,基因决定的病症,以及坏运气导致的事故,还有社会及自然大环境变化,都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我只关注自己能够控制的部分,just do my part。“养生”,即 wellbeing,即 self care。
本文约4300字,读完大概需要6分钟。
正文开始。
当下的我(不代表更年轻的我、也不代表未来的我)最担心的一件事是自己失能——想象一下失能的自己,失去作为人的大部分控制能力,失去照顾自己爱的人的能力,无法再自在去感受世界和体验人生,会觉得可怕。
我把自己的“能”分成三部分:肉体能,思维能,精神能。即使知道衰老是不可避免的,我仍然希望自己能够尽可能久地保持三能在一个较好的水平。我把这方面的努力称为“养生”,滋养生命wellbeing,好好养护(self care)自己的肉体(physical health)、思维(mental acuity)和精神(psychological health)。就好像一部车,需要维护车的硬件,车的操作系统,以及车内的空气环境,三者对于车的驾驶体验缺一不可。
<一>
养护肉体很好理解——这也是很多人“养生”的关注点。作为个体,我很感恩自己出生到现在四肢健全、五感正常,力量、耐力和体能也都不错。能量充沛的肉体是探索生命宽度和厚度的必要条件。我已过三十,理论上自己作为人的体能巅峰已过。但实际上,因为从小就未在锻炼身体上花时间花心思,再加上一些略长一点的朋友的现身说法,我认为自己还没有发掘出自己的体能潜力,并且仍然有好几年的时间可以来发掘潜力。
在不作死、认真刷牙、保证睡眠和膳食营养之外,我给自己设立了一个“强身健体、保持体能”的目标(Objective),并按照ESPN研究不同运动项目的难度所用来打分的十项运动技能来细化达成此目标的关键成果(Key Results),即,选择几项喜欢并技能点合适且平衡的运动项目坚持学习和训练,让自己的肌肉含量和肌肉性能都涨一点,以此在肉体层面抗衰。
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呢?
首先是找出一些自己内心不排斥、日常相对容易执行训练(比如装备易得、场地不难找、维护成本合理)的项目来系统性学习;
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不错的乐趣,则保持投入甚至加大投入;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学习确认对此兴趣程度偏低,或者乐趣值不高,则降低投入或者停止投入。
研究筛选出的运动项目所强调的运动能力,排列组合多项运动、使整体运动计划在十项运动能力中达到平衡发展。
如何找出这些“内心不排斥、日常相对容易执行训练”的运动项目呢?我借鉴了ESPN的运动能力榜单(参见链接参见此链接 https://www.espn.com/espn/page2/sportSkills)。为什么选择这个榜单?因为我喜欢榜单,也喜欢挑战难度,对于有难度的事情天然感到兴奋。这是一份难度榜单。这份难度榜单有两个优点,一是运动项目繁多,二是有针对十种运动能力难度要求的比较科学可信的十个metrics的单排和综排。
既然是要追求“锻炼身体、保持健康体魄”,那么平衡地锻炼各项运动能力是一条较为科学的道路。ESPN的十项运动技能包括:耐力Endurance,力量Strength,爆发力Power,速度Speed,敏捷性Agility,灵活度Flexibility,神经(克服恐惧)能力Nerve,耐受力Durability,手眼协调Hand-eye coordination,分析能力Analytic aptitude。
目前,我常规去做的运动项目包括网球(综合难度)、滑冰(速度)、自行车骑行(耐力)、瑜伽(灵活度),已经尝试过但未常态坚持的有咏春拳、射箭(手眼协调)、冲浪(胆量)、划船(耐力)、骑马、钓鱼,刚刚开始尝试的有举重(力量和爆发力),预计将会尝试的是游泳(耐力)和跳水(胆量)。
<二>
养护思维并不常被人谈起。我们仍不知道阿兹海默综合症的发病机理,多数人衰老时会伴随脑力水平的下降(像杨振宁那样百岁依然思维敏捷的是少数天才),但是这个曲线相比体能曲线要平缓很多。
作为“乡村做题家”,我的求学、工作之路严重仰赖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一路走到今天,我对此很感恩,因为也想尽可能地增进思维能力。我能想到的思维能力锻炼,在于保持好奇心、不断intentionally学习新知识、增强自己的思维“肌肉”,融合已有知识,形成活跃且可扩展的思维脉络。
保持学习,是一种开放的心态、一种成长的思维。学习不光是动脑学习由多种媒体承载的高密度的科学社会文化知识,还包括针对五感的信号接收与认知处理训练。学习捕捉各种信号,包含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最终最大化我们感官的灵敏度和辨识力。
当我们不懂一些信号的时候,这些信号就只是噪音、无法被大脑处理。通过学习和认知训练,我们可以真正地捕捉这些信号包含的信息,并感受、欣赏它们体现的人类智慧和自然智慧(即,美,审美)。比如,用眼睛观察博物馆藏品的光影、结构、色彩,用耳朵感受音乐作品的轻重缓急、编曲结构、器乐音色,用舌头体验食物料理的风味、调味、烹饪技法,用鼻子识别香味的气息、浓淡变化、情绪氛围,用手和皮肤体验温度和力量。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不断学习而不断精进,丰富并提升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
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还有一个不显见的额外的好处:提醒自己认知到时间和积累的重要,做时间的朋友。时间很重要,但是不可见。作为成年人,我们奔波忙碌,遇到新知识点容易产生“听说、看到即学会”的错觉。
前几年常常听人感叹:“听过很多道理,依然仍过不好这一生。”从“听过”到真正的“会”,即自己可以“执行到位”,中间隔了十万八千里,但人们往往把“听到”等同于“会”了,然后在下一次发现自己依然“不会”时垂头丧气。其实,想想我们读书的时候,一本高等数学课本发下来,读完一遍,就会做题了吗?除了少数数学天才,大家都需要一个学期的学习和练习,才能勉强把课本啃个差不多。那么为什么,在成年的工作生活中遇到一个新难题,我们会指望自己“听过”就立刻“会”解了呢?
保持学习的状态,我们能够清晰地知道,任何一项新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学习、练习,需要大量时间的积累。没有人能初次打篮球就百发百中,没有人能一夜之间掌握一门新的语言,没有人能瞬间骨瘦如柴,就像没有一棵树能瞬间成材、没有一条河流能一夜冰封千里。学习,让我们成为时间的朋友,也对自己更有耐心。
<三>
养护精神往往是不被人们提起的,但是同样关键,如果不是更关键的话。精神也可以叫心理状态,或者情绪能力。中文环境里,尤其是互联网以外,精神健康常被污名化。看心理医生、找心理咨询师,会被视为脑子有病的异类、或者无病呻吟的弱者。这很不科学。
精神(心理、情绪能力)是一个人的整体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精神崩溃的人,无力照顾到自己的思维和肉体,是绝不可能保持世俗上的执行力和产出的。即使以世俗标准衡量一个人,精神心理健康也必不可少。
情绪能力,也像体能一样,像是一个泳池,注水又放水。泳池越大,能够承受的消耗(放水)就越大。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所有需要使用情商的地方,所有的情绪管理,所有的教养修养,都建立在足够的情绪能力上。情绪上已经透支(exhausted)的人,可能无法保持最基础的“be nice”,因为TA没有“力气”了。保养自己的情绪能力,就像是维护并扩建泳池、承载更多的容量。
我对照护情绪、心理健康的关注,始于疫情伊始的封城(lockdown)。
当时我足不出户、居家工作、避不见人,缩在小小一间公寓,食物靠外卖和网购,时间长达几个月。
同一时期,我进入新产品组、工作压力也上来,志愿者服务时间也居高不下,睡眠紊乱,以至于当时下楼扔垃圾都需要做很多心理建设。
大半年之后,我注意到了自己情绪状态的严重下跌,还人生中第一次经历了与好朋友们的严重冲突甚至绝交。
与此同时,街上治安情况越发令人不安,后来甚至在离家走路1分钟的地方发生了亚裔老人当街遇袭事件。
在这样的综合精神压力下,我开始积极寻找心理咨询师和professional life coach/sleep coach/nutrition coach的帮助,保持了每周与这些职业人士的咨询,学习认知自己的各种情绪状态。我才意识到,我们在学校为了考试读那么多文科理科工程等科目的书,却没有什么科目是关于认知自己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情绪状态的。
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我们有多么了解自己?当情绪向我们袭来,我们能否识别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准确地描述它、并且理解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我们能不能与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而不是急着逃避或者处理它?我们能不能不做某些强烈情绪的奴隶、更好地应对所处的情境而不应激?
当我们连自己的情绪都无力识别,我们如何识别其他人的情绪精神状态?如何了解一个人为什么在这样的情绪里?如何与对方的情绪相处?如果不能了解对方,何来共情、何处建立情感纽带?只要人还是社会人,情绪能力就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认同身体病痛需要治疗,那么情感失调一样需要专业治疗,就像生病要去看医生一样天经地义。如果有需要,请积极主动联系专业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帮助自己没有任何可耻的。
除了寻求专业帮助,我也意识到了另外两件事对人的精神、情绪、心理的滋养。
一是深度情感连接(deep and meaningful bonds)。无条件的支持、牢固的情谊,是人生路的伙伴,是非常有力的精神支柱,给人更强烈的希望和意义感,就像电影荒岛余生(Cast Away)里的Wilson一样。
我的睡眠紊乱问题,经历了近一年的职业咨询过程,有得到一些缓解,却迟迟没有彻底解决。最终,是我的好朋友出马,手到“病”除。我当时暂住在朋友家,在sleep coach的建议下,我很艰难地开口、请朋友每天晚上监督我睡觉。
开口请她帮忙当然是很艰难,因为一方面我觉得这么简单的事自己却做不好、很羞耻,另外一方面觉得要麻烦她每天为我做一件事、实在太不好意思了。没想到朋友没有一丝犹豫、一口答应下来。这让我松了一口气,也给了我“要对得起朋友的付出因此一定要做到早睡”的动力,一举解决了我的睡眠问题。
无论单身与否、未来是否走入婚姻,我都会在与人建立深度情感链接进行大量投入。不需要多,但一定要够deep;不追求永远,但一定是真正的连接。它们的存在给我精神温暖和力量。
二是mindfulness,着眼当下正在发生的瞬间,不盯着过去,也不急着赶路去未来。这很难,尤其是对于一直在追逐目标的现代人。
我常常有一些长周末,或者几天的短途旅行,并且习惯性把这些休假时间花在人身上——我目前去过的目的地,至少有一半的原因是为了拜访朋友。也因此我从未有过彻底放松do nothing的长假,直到我临时决定在夏威夷无所事事两周。这时我已经工作将近十年。当我全副身心感受当下的空气阳光阴凉,看脚下的路、桌上的食物、远处的沙滩、路边的人,不急着赶路去任何地方,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身心舒展。
我今年开启了另外两项提升自己关注当前生活的事项,一件是恢复包饺子,从准备蔬菜及肉类开始,从和面开始,感受手工制作食物的节奏。另一件是每天看日落,在日落的那个瞬间,停下手上做的事,往窗外看看、往天上看看,看风云变幻,这一分钟只属于这一分钟的我。
我的“养生观”表述到此结束。
w我
w
댓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