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69号分享:高三被PUA,高考发挥一般,她在可选范围内选择了心之所向的学者路

分享时间:2023年5月

分享者经历:2006年河南文科考生 -> 上海外国语大学,按个人兴趣选择政治科学 -> 因港剧好奇香港生活,选择赴香港读研读博 -> 香港某高校助理教授

她说:“我能选的就是这样,在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每个女孩子的人生路上可能都会遇到一些人,你会遇到贵人,但是你也会遇到小人。”“我很想回去告诉当时自己,用现在网络上的话来说,就是不要被别人PUA或者CPU了。”


读者预期管理:

  1. 录音都已征得分享者同意,目前都是拿手机录制的,没有专业设备和环境,音频质量一般;有些采访根据受访人的偏好只会放出文字版本;

  2. 我目前没有音频剪辑的能力,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音频都是一刀未剪、原样输出;后续有多一点时间再考虑优化采访形式;

  3. 我是第一次做采访,没有什么采访技术,普通话也一般;

  4. 每个人面对采访(尤其是电话采访)录音时的紧张程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分享的舒适度、以及回答的颗粒度也会不一样;

  5. 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是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在一些人生节点的选择,并选择了分享出来。请尊重他们的个体经历,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个体经历一样。


采访录音原文


宫师姐:好的,我这边录音开始了,谢谢你过来分享。先请你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分享者:大家好,我是芊芊草,我现在在香港的一家高校做助理教授。


宫师姐:你高三大概是什么时候?当时是文科还是理科?

分享者:我高三应该是2006年,当时我是在河南参加了高考,选择的是文科。


宫师姐: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现在在香港高校从事教职的工作节奏、生活方式,整体感受如何?

分享者:香港整个城市,城市生活节奏都是很快的,压力也比较大,如果大家了解学术市场就知道,其实博士或者是说研究者、学者无假期,工作时间比较长,压力相对来说比较大,但是我觉得还是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宫师姐:这个工作时间比较长,大概是长到什么样子?

分享者:做学术工作不同于其他的在业界的工作,没有人让你996似的打卡,或者早上要很早去办公室什么,都是没有的。有些人习惯在办公室工作,你就可以一直在办公室,有些人习惯在家工作,如果没有很多行政的事情或者教学的任务,你可以一直在家。听上去是比较自由的,但是因为你的业绩、你的发表任务在那边,要想得到一个很好的结果、有很好的工作业绩的话,你就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整个来说,对个人来说你想升职、想保住你的职位的话,工作时长是需要的,一天工作两个小时就想有一个非常好的业绩,我觉得基本不太可能。这个工作相对的好处可能是说没有人说让你早上一定要早起。很多人可能是属于比较晚起型的人,但是晚起意味着晚睡,早起意味着可能你稍微早一点的休息。但是这个工作要求的时间很长。


还有,生活跟工作其实是分不开的。比如说你在家可能在做饭,或者是带孩子,或者是跟自己的亲人在一起,但是你脑子里可能还是在思考着你的学术工作。比如说我这个时间就只是家庭生活、不去考虑学术,我觉得这非常难,它其实在你的生活中无孔不入。


宫师姐:你提到工作业绩这点,请问一下从事教职工作的话,具体的业绩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分享者:如果是在学术界打拼的人,不管是同行认可评价你还是大学的绩效来量化,你的工作基本上就是三块,就是你的教学研究,行政服务,你在学术社区里面为大家做的服务,但是相对来说对于比较Junior的这些这些老师来说,你能做到的服务或行政工作相对来说比较的有限。大学不会分派给你很多管理的工作,因为你也没有那么多的经验,因此更看重的其实是科研,就是说你的研究做得怎么样,你要发表多少篇文章,发到什么水平的杂志等等,基本上就是这些。


宫师姐:谢谢你的分享。我们先把时间往回倒一倒,回到高三的时候,你高三的生活还有学习状态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一些比较鲜活的记忆?

分享者:蛮鲜活的记忆,因为高三生活状态就是每周6天半在学习。早上我们学校当时是7:00要坐到教室里面。你可以在学校住,也可以走读。我家离学校比较近,所以我当时是每天回家住,但是也是所有人早上7:00就坐到教室里面,晚上11点放学,基本上回家也就不怎么学习了,洗个澡,再看一小会儿书,12点多12:30左右睡觉,基本上是这样。


一周就是6天半,到星期天的中午,我记得是12:30放学,下午其实就是说放假了。有很多在学校住的同学,可能可以回趟家。那个时候我就记得我们班主任就说下午现在放假了,老师们可以不来,没有什么语文数学具体课程了,但是鼓励大家来上自习。所以基本上星期天下午还是会去学校上个自习什么的,但是可能晚上就不用在学校了,感觉那个时候五六点钟就骑自行车回家了。


河南的那种高三生活基本上就都是这样。但是好像也不觉得很苦,也没有厌学。而且我感觉我这辈子最好的朋友,核心的朋友圈其实是高三的同学,就是有那么四五个在那个时候认识的好朋友,而且是一辈子的朋友,我觉得也很快乐


宫师姐:真好,革命友谊。你后来是按照什么样子的因素选的大学以及专业?

分享者:其实高考的时候有点没考好。当时是语文考得很差,而语文是我最擅长的一科,就考到历史上最低分。当时第一门考语文,就感觉我太兴奋了,以至于没进入状态,但是后面是越考越好,但是语文考的就考得特别拉垮。我们那个时候是先估分、再报考,等于说你还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的分数,但我已经有点感觉了,我感觉清华北大是无缘了。


当时就选择了一个还不错的在上海的高校学习,父母给了一定建议,觉得这个学校还可以。但是当时选专业的时候,我的分数在这个学校其实可选的专业不多,因为我们那个时候河南的招生特别的难。我那一年参加高考的人是100万人,竞争压力很大,尤其是这种区位比较好的学校,最起码学校在上海这种大城市对吧?区位比较好的学校收分都非常高,在河南招的也少。

我们学校当年在河南好像理科差不多招了8个人,文科招了7个人,总共加起来才15个人。而且大学在上海市外,包括河南这种地方,就不是把王牌的最好的专业开放的,不是每个专业都在河南省招人的,比较虐。我记得当时有什么金融,有一个经济类的,还有一些什么法语德语这种二外什么玩意的,还有我学的国际政治。


当时其实高三我什么都不懂,你想你高中学的那些知识里面,你也不懂什么是经济学什么是金融学,我对这些真的是不太懂也不太感兴趣,我对语言其实也不是很感兴趣,什么德语法语这种小语种。本身我当时即使不报考这个学校、换另外一所大学来报考,我感觉我对政治也都是很感兴趣的。我特别喜欢政治科学、国际政治什么这些,是我从小的一个喜欢,所以我就毫不犹豫就报了


但是我爸妈当时是希望我从就业等各个方面考虑,他们觉得可以报一个好就业的,比如经济类的,或者是二外这种小语种之类。但我是自己坚持,他们也很尊重我的意见。他们只能提建议,最终决定是我自己下的。我就选择了政治学,这样上了大学。


宫师姐:我对于外国语大学不是很了解,你为什么会选择听上去是专攻语言的一个高校来读政治专业?

分享者:没得选。当时我估出来的分数,我感觉清华北大或者是复旦这种综合性高校也去不了了。咱们中国人选学校很看学校的排名,学校的就业、名气。这些综合考虑起来,当时可选的很少,我想去的上海复旦这种好的大学没有我什么份了,我能选的就是这样,在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了自己喜欢的。


宫师姐:明白了。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政治科学这个专业是学什么的?

分享者:我本科学的是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基本上政治科学下设4个分支,一个就是国际关系,二一个是政治哲学类,再一个就是国内政治,做比如中国研究,还有一个是比较政治,比如说跨国别的中美研究。其实这个是从美国过来的,美国的政治系下面就是分这4个,它是美国政治、比较政治,就是所有除美国以外的国家的研究,不管是什么拉美研究、中国研究,不管它比较不比较,即使只研究巴西或者研究中国它都叫比较研究,我们国家的学科分类基本上也是这样子的。


宫师姐:后来在大学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你之前想象过的大学生活跟实际上的有什么差别吗?

分享者:我想象中的大学应该大家是非常刻苦的,因为你是从一个很刻苦的地方出来的人。我感觉整体来说我们大学的同学还都蛮刻苦的,尤其因为是个语言类的学校,学语言大家都非常刻苦。那个时候基本上我们早上6:00起来就是要早读。在大学里很多同学是学德语、学法语,反正学语言就是那些方法,大家都早读。我那时候大概就6:00起床,6:30我们就到校园里去大声的念书了,还蛮多人的。


那时候校园里当然有一些人是可能比较混的,玩得多一点,但是刻苦的人也还蛮多的,女孩子刻苦的超级多,所以你也不觉得很孤单。我本身觉得挺自己挺刻苦,但是还是有别人比我更刻苦,在那边苦读、苦学英文小语种什么,特别多。


宫师姐:其实大学也是在一个继续努力学习的过程。

分享者:对。因为它是外国语性大学,可能招收的学生也很好,大家也针对这个方向感兴趣。我就是对外语、语言研究、文学研究的兴趣比较缺乏。真正想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相对没有那么多,就是没有很多人来跟我讨论这些,比如说社会科学中社会中发生了很多事情等等,感觉在大学里面这方面吸收的养分不足。但是别人有自己专攻的点,在刻苦学习这一块学校的气氛还是蛮好的。


宫师姐:你后来大学毕业之后是怎么做的选择?

分享者:大学毕业之后我就来香港读书了,读研究生读博士。考研是很自然而然的。另外一个当时在我们学校有很强烈的留学风。很多朋友同学留学,有一半的同学可能留学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反正就是国外。当时我特别迷港剧,也不是基于什么学术的考量喜欢香港的文化,是因为小时候看了很多港剧,所以就觉得我想申请到香港读书,正好有这机会就来了。


宫师姐:申请香港的graduate school大概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流程?

分享者:香港主要分一个授课式研究生和研究式研究生。我是属于这种搞研究、想走学术的。申请研究式的研究生相对要难申请一点,其实他的申请流程跟模式也都差不多。你要交一些research proposal, personal statement,CV等等,来向academy证明你有学术能力。一般学校会给你一部分奖学金,这样就可以cover住整个在香港的生活。授课式研究生就不需要这些。研究式研究生,一般是读两年2~3年,最后你要写毕业论文、要通过答辩才能毕业,而授课式研究生就一年,只要上课就可以了,不需要thesis,就没有thesis的要求,比较快。香港的研究生大概就是分为这两类。


宫师姐:谢谢你分享。你当时选择了研究型的研究生,是因为你后面已经想要有读博的想法了吗?

分享者:也不是特别坚定,但确实是有想做研究的想法。


宫师姐:这个是怎么做出来的一个决定?

分享者:自然而然吧,我也很难说。就像我当时对国际政治特别感兴趣,觉得很着迷,也很愿意去研究,是仅凭我的兴趣。父母也没有给我很大压力,他们就很鼓励我去读书,没有任何说你要出去赚钱、你要出去出去工作的压力,起码他们一直没有给我任何这样的意见。所以我就是完全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我觉得我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学者,就是这样。


宫师姐:所以你后来也确实是做了学者,你的之前想象的做学者跟你现在实际的学者生活有什么差别吗?

分享者:我对现在的自己状态很满意,尽管跟那个时候想象的跟现在生活比起来有偏差,但是我觉得这也很正常。像你十几岁的时候,想象中都市白领丽人应该怎么样,跟你真正在都市里面当白领,确实是有偏差,但是我感觉好像没有那么大的反差,或者跟我当时想的多么多么不一样。At least你在一个大学里面工作,你要面临各种各样的绩效管理这些,你在任何单位都会遇见,但那个时候肯定想不到这些,对吧?另一方面,学者是在思考真正的社会问题或者真正的学术问题,你当时对学者的预估是往这方面想,你会觉得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很丰富的,这方面我觉得跟我现在的生活是没有偏差的,大概就是这样子。


宫师姐:真好。我们结束之前再问一个脑洞题,如果有时光机的话,你会想要回去对小时候一点自己说点什么吗?任何一个阶段的自己都可以。分享者:如果回到高三的话,我可能会跟自己说,希望自己更加刻苦一点,更加努力一点。因为我实话实说,我的高三没有刻苦学习。为什么没有刻苦学习?这有一些比较个人的原因了。我觉得每个女孩子的人生路上可能都会遇到一些人,你会遇到贵人,但是你也会遇到小人。我高二的时候学习非常好。因为我们高二就开始分文科理科,我的学习一直年级前两名,可以说是我跟我一个好朋友,我们俩轮流第一第二。那时候很受老师的重视,你在一个特别的正循环里面,因为你考得好,你能收获很多老师的表扬或者重视,你会考得更好,你就越来越好,这是一个正循环。


到了高三的时候,我们学校就分了一个重点班。以前高二其实大家随便分班的,没有什么重点班。高三是把高二前30名的同学放到一起了,分到一个重点班。我觉得这段人生经验可能比我后面什么选择职业或者是什么考读博读研要宝贵得多。当时我进入重点班之后,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因为我们当时新换了一个班主任,而且高三重点班还有大概七八个复读生来跟我们一起,他们其实也是去年没考好,但他们本身学习成绩还是很好的。在这个摸底考试里面,因为有了那些复读生,我大概就是考了第八第九这样,如果不带复读生,我可能还是个第三名。我觉得这也正常,因为人家已经复读一年了,我们刚上高三可能就是对高一的知识什么的掌握的不是那么全面。


但新换的班主任就是属于那种重男轻女型。所有的男生,即使他的学习成绩没有我好,远没有我好,比如我在班里是第一第二他可能是第25、26这样的,班主任会处处打压我。我理解TA为什么不喜欢我,因为我性格比较开朗,并不是那种安安静静坐在那学习的孩子,尽管我认为我的学习成绩好。班主任在高三就一直打压我,我就过得特别的不开心,我就没有很强的动力努力学习。


我现在觉得这样很傻,因为后来我会跟他彻底拜拜,高三过后我这辈子我都可以不见到TA,TA其实左右不了我的人生。但是在当时那个节点,因为TA对我不好,我不知道怎么去跟TA搞关系,我受到TA的不好的影响。那时候年轻,就老希望别人喜欢我,老是想老师赞扬我,就搞得自己每天就很抑郁。TA总是说我数学不好,我想说我的数学可能考144分,已经是很高的分数了,我没有考到148分但也不算什么,对吧?男孩子里比我考得差的多了去了,但是TA都不批评,每次都来批评我,所以我感觉根本没有发挥我全部的才智、全心放在学习上,反而受到了很多情绪的干扰。这个情绪干扰甚至不是高考给我的,因为当时在高考上我没有觉得有特别大的压力。我就觉得我很后悔,因为如果我像我高二的学习状态、始终在一个正循环里面,我可能能考上清华北大复旦这样的高校,我的人生就又不一样了,又可能增加出无限可能,这能谁说得准?


所以说我觉得我如果有时光机的话,我很想回去告诉当时自己,用现在网络上的话来说,就是不要被别人PUA或者CPU了。当时疯狂被老师PUA,我父母现在也很后悔。因为我父母是那种也很清高的人,那个老师可能特别期待我的父母能去巴结TA,但是我的父母觉得我在家管好孩子就好了,他们就不想去跟老师送礼或一副巴结脸或者讨好的脸。我觉得很可悲,我希望我能够更刻苦一点,不要被生命中这些小人干扰到。因为你跟TA相处一年就彻底拜拜了,你的人生比TA的广阔辽阔得多,要混的比TA好得多,你不可能再在家乡小城市里当一个高中班主任。然而TA那个时候确实可以对幼小的你施加很多压力。我觉得如果当时看开了就好了,自己根本就没有任何问题。


宫师姐:谢谢你分享这么多,也很想穿越回去给小时候的你一个拥抱。

分享者:谢谢你。


宫师姐:我就先录到这里。

分享者:好。



录音采访结束


宫师姐:我的目标是在今年高考前采访50位(已经超额完成啦)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记录下他们高三以及大学前后做出的那些选择,并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以求得到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独立人生故事数据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数据集能够帮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们拓展一些对未来大千世界的想象空间。


我不希望的,是加入我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故事加工,或者做关于特定选择的倡导甚至自以为是的建议——高三生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未加工的个人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多样收获,他们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如果你有共鸣,欢迎分享文章到你的朋友圈子。关注公众号“撞墙笔记”,私信宫师姐、分享你的读后感。

30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切牛肉的固有体系和全新思路

我一直认为切割牛肉有几个各自独美的框架和配套的烹饪体系,且互不干涉,直到最近才发现自己思维竟如此被框住,值得记一笔。以下。 绞肉之外,牛肉切割系统大概有以下六种: 集市肉摊的牛肉:屠宰好的牛被分割成四块挂在肉钩子上,客人想买哪个部位就按照部位和重量割一团;例外是腱子肉,按个...

成年了,这108题你会做了吗?

在变成(中国)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之后,好像人们就要立刻从身心各方面变成"成年人"来做事。这其实是一个需要学习练习的成长过程,但是一般学校教育从来不包含这些(不知道大城市的那些名校初高中会不会好些)。学校教育之外,很多人也得不到系统性学习练习这些成年人“知识点”的机会或者资源...

72天访谈72人:高考后以及大学后,他们走了什么样的个人道路、长成了什么样的大人?

写在前面 从时间和社会维度来看,高考对很多人都是一个人生节点(当然,也有很多学子选择了职业教育,见《普通高等教育之外:访上海市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姜教授、谈国内职业教育体系》),无论高考后如何做选择,我们都一脚踏入成年世界。时间滚滚向前,高考之后,我们不再有规整的集体学习生活...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