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64号分享:用尽全力从小城考去北京的姑娘,放弃了互联网产品经理工作,她选择了回老家省会

分享时间:2023年5月

分享者经历:信息闭塞的小城,极度结果导向、“我要去上海”的灰暗高中 -> 改变想法“我要去北京” -> 按字面意思选择“广告学”,几度转折的大学 -> 北京互联网大厂产品经理 -> 自由职业者 -> 搬回成都

她说:“我自己的性格“开化”比较早,我在一开始就懵懵懂懂意识到这一生有三件事情对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就是我与家人的关系;第二我在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我想找的伴侣是什么样子的;第三个动力,我一直还是希望自己作为一个人本身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去最后创造和留下点什么。”“现在回看过去的一些选择,我很欣慰。”


读者预期管理:

  1. 录音都已征得分享者同意,目前都是拿手机录制的,没有专业设备和环境,音频质量一般;有些采访根据受访人的偏好只会放出文字版本;

  2. 我目前没有音频剪辑的能力,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音频都是一刀未剪、原样输出;后续有多一点时间再考虑优化采访形式;

  3. 我是第一次做采访,没有什么采访技术,普通话也一般;

  4. 每个人面对采访(尤其是电话采访)录音时的紧张程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分享的舒适度、以及回答的颗粒度也会不一样;

  5. 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是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在一些人生节点的选择,并选择了分享出来。请尊重他们的个体经历,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个体经历一样。


采访录音原文


宫师姐:好,我这边录音开始了,谢谢你过来分享,能不能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分享者:大家好,我叫Kris。每说到自我介绍,我就非常的紧张,原因是因为我本人的性格比较内向,也稍微有一点社恐。平时比较喜欢去表达,我有两个播客,一个“认真谈谈”,一个叫“日拱一卒”,但实质上我是一个人多的时候就会语塞,会不知道怎么去讲话的一个人。我原先做的是产品经理,现在做的是自由职业、保险经纪,其实都是一个需要跟人去打交道的工作,但这些工作都是我在读书的时候没有想到自己可能会去从事的一个行业。大概我的情况就是这个样子。


宫师姐:你能不能讲一下你高三大概是什么时候,当时是文科理科?以及高考是在哪考的,现在是在哪座城市?

分享者:我高三的时候是2010年,学的是文科,在四川一个非常小的县城。这个县城也挺有意思的,闻名于全国,比较出名的是因为08年的汶川地震,让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城市。我读大学是在北京,后来工作毕业之后一直也是留在北京。工作10年之后,因为各种机缘巧合选择回到成都。现在我所在的城市是在成都,也不是在老家,也偶尔会回北京,大概是这个样子。


宫师姐:简单介绍一下你当下的一个职业工作节奏,还有生活节奏?

分享者:刚才也简单提到过,我其实有一个职业转型经历。原先是在北京互联网大厂,做着产品经理的工作,在5年前的话因为各种原因,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一些原因,顺从内心就选择转型了,一条可能跟原先学的专业、从事的行业八竿子打不着的一个领域,从0~1转型去做销售类型的工作,就保险经纪人broker。


目前我主要base在成都,但事实上我的团队还有我服务的很多客户是在全国各地,所以现在的工作状态可能有点像数字牧民的感觉。就是说你可能人是在成都生活,但是你的工作方式基本上都是线上,不论是你的团队管理,你对接咨询服务,基本上都是在线上从事的工作。很多人多多少少会觉得销售就是去推或者去卖东西,但我个人因为本身就特别内向、有点社恐,所以选择的也是一种从原先做产品经理的思路延伸出来的路线,把什么用户需求分析、解提供解决方案这些东西又带到现在的工作当中去了。


宫师姐:你从北京回到成都,整个生活节奏有变化吗?内心状态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改变?

分享者:这是个特别好的问题。最开始我其实是一直不太愿意回成都的。坦白来去讲,虽然说我是一个四川人,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有类似的感受,反正我18岁19岁那个时候去北京,我觉得是用尽全身力气才能去到北京。所以在我读书的时候,甚至在工作的前10年,我是从来没有想过要回成都或者是回到四川这个地方的。原因就是出去太难,好不容易你去到你理想的城市打拼,留在那里能够靠自己生存,所以我没有想过要离开。


为什么最后又选择了回来?人在不同的阶段,你的经历,你所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会有一些变化的。最后你的选择,其实冥冥之中还是你内在的诉求,会牵动着你去做选择。刚一开始我以为我回来会不适应,原因就是你在北京或者在深圳工作时间比较久的人,可能还是喜欢那种快节奏的生活,高效率的状态,每一天都有很丰满的选项。除了工作以外,这些大城市其实也聚集了更多的资源,你也可以去各种圈子、活动、各种场合去丰满自己的人生。


最开始我很害怕说我回到成都以后,就会变成我以前小的时候在四川生活的那种状态,非常的缓慢,各种家长里短,我很害怕这样子。我回来之后,我会发现其实你在变化,你的家乡也在变化,这个是我最开始没有想到的。刚开始回来,本来以为自己会有不适,但我很快就适应了这里。一来确实是成都这边这两年的基建、城市的发展挺快的,让我觉得说并没有好像就离开了北京、感觉差距那么大。其实好像在很多时候我会有一种恍惚感,就感觉好像也没有从北京离开,尤其是在成都的高新软件园,晚上加班看到那些车流川流不息,写字楼的灯光照着很亮,大大半夜都灯火通明,我好像觉得很恍惚,好像北京也这样,成都也没有什么差异。


回来之后,生活上我觉得从最开始的不接纳、有一些抵触,到现在的完全的这种接纳,甚至会喜欢这个城市在额外给我加的一些buffer。比如说这边的人很乐于生活,很会生活,也很懂生活,以及他们的那种在任何问题面前都可以完全接纳,不生气。四川人的性格天生比较乐观,不论发生什么不太顺心的事情,或者他不论赚钱多少,都很懂得去爱自己、去体验生活。我觉得这个是回来这么几年我额外获得的一个意外之喜。


宫师姐:真好。我们把时间倒一倒,回到高三的时候,你当时的高三或者是高中生活是什么样子的状态?有没有一些特别鲜活的记忆你愿意分享的?

分享者:我在看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在认真的思考,我拉回当时的那种记忆感,坦白来说,其实我觉得我是在30岁左右才学会用快乐的能量去生活、去驱动自己的。往前去倒,无论是我20多岁那些年,还是我17、18岁读书的那些年,其实驱动我往前走的,或者那些记忆里面的画面感,更多的还是比较灰暗的一些感觉。我如果用三个词去形容我高中,尤其是高三的生活,我觉得是禁欲,是愤怒,是孤僻,这是那个时候我自己的一种状态。


至于说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状态,我其实现在也会再去思考。那个时候可能一方面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我在一个很小的小县城,基本上你走在街上,你就很容易遇到熟悉的人,你不仅可以认出熟悉的人,你可能还知道他们上下几代的故事。那个时候的我很害怕自己的人生和未来也会是在这种“漩涡”里面,我很想出去,这是当时一个很迫切的愿望。


但我觉得可能那时候自己不懂得去梳理、管理自己的心态,或者是一些认知层面的一些东西,我那时候的过多注意力会是在追求结果,即,我一定要出去。而且小县城的信息渠道非常有限,只有电视,其他的媒介包括互联网都相对比较少,我那个时候看动画或者是影视剧里面的其他城市,知道了上海的复旦。在一个动漫里面,那帮学生就是在这个学校里面的,所以莫名其妙我初中的时候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我要去上海,我要去复旦。完全是靠这些东西去驱使的,因为你获得信息的渠道比较少。高三唯一的印象深刻,是自己在这种偏负面的情绪当中,不断向理想的那座远处的灯塔去靠近。


学习本来就会有起有落,我心态又属于容易焦虑,注意力没有完全放在这个事情上时,就会出现成绩波动、考出来的结果不如预期的这种情况。那时候感觉自己一直在这样的一种拉扯当中。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我的初中和高中生活挺无聊的。之前我跟北京的朋友聊过他们的高中生活,他们是丰富多彩的,有很多记忆点,有很多那种青春偶像片一样的非常美好的瞬间,但我几乎没有过。更多的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关键词下面的一种自我拉扯。


宫师姐:这个主要是你自己内心的一个感受,还是说有一些外部的因素造成了你这样的一些负面的感受?

分享者:其实我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那个时候的环境,就是同学之间的氛围其实挺好的,也不是所有人都像我这个样子。虽然说四川是高考大省,竞争肯定是要比较激烈的,尤其是小县城这种,但是我也没有觉得氛围特别不和谐或者是怎么样,也没有。可能更多的是我自己,我自己有特别强烈地想要实现自己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比如说走出去、去哪里。我人可能是属于在那个阶段想太多的类型。比如说别人十七八岁只是在学习,但那时候我可能已经想到了二十几岁、往后我要怎么样。甚至还会有多米诺骨牌的那种感觉,如果我没有考到这样子,我就会怎样怎样,会产生无限多的联想。我的这些情绪更多的是我个人的精神内耗,虽然那时候不懂什么叫“精神内耗”。


宫师姐:这个样子,谢谢你分享。你后来是按照什么样子的因素选的大学?你后来是去了北京,其实并没有去上海。

分享者:对。选大学的话,那个时候一来我其实我父母他们在读书这方面没有那么多的经验。我身边的亲戚,我是我们家亲戚里面读书走得最远的那一个,其实很多姐姐可能读到初中高中就辍学,我没有任何的参照物去选大学。我可能是属于“开化”比较早的那种类型,读书时有些人非常勤奋,学习非常好,但是TA可能并不知道自己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只会觉得是大家都这样做,老师家长对你的期待就是你一定要好好学习,这样你才能怎么样。但是那个时候我的目标非常明确,我要去上海。


后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中间我自己也去北京旅游了几次,就非常坚定我一定要去北京、一定要去北京。我印象很深刻,高二参加一个活动去到了北京,在中关村的天桥上面站着,因为本来中关村那边有很多大学,北大那边都在那里,就看着着川流不息的车流,看着整个城市的那种很雄伟一望无际的那种感觉,我觉得很向往。


我选大学的逻辑就很简单,就一定城市优先。至于说专业的话,我学的是文科,所以其实能够选择的专业是比较少的。那个时候的考虑路径也非常单一,就我认识的和我看到的影视作品书籍听过的那些专业,哪些自己好像还有点兴趣,听上去好像可能前景还不错,就是这个样子。


宫师姐:你最后是选了什么专业?

分享者:我最后选这个专业非常神奇,那时候专业有一个2选1,一个是广告学,另外一个是社会学,我就是2选1。当时这个学校的专业就整个四川就只招两个人,我看着这些专业,我也不懂广告学到底是干嘛,我也不懂社会学到底是干嘛,但我会觉得说貌似社会学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偏研究类的工作,但我的个性可能还是对创造性的东西会更好奇一些,所以那时候我就做了一个选择,我就直接只报了广告这个专业,没有选其他的专业。最后还是挺幸运的,还是如愿去学了广告这个学科。现在回头看,包括后来我去就业的时候,我会发现原来这个专业就是它涉及的面很广,但其实不那么利于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去就业。但是我还是很感激当时有那么一个机会,它能够至少让我去到我想去的城市。


宫师姐:你能不能简单讲一讲就是大学里广告学是学什么内容,据你所知的就业范围是什么样子的?

分享者:广告学的话,它不是像比如说学计算机编程什么的,内容可能非常具体,就是说我学的就是要coding、我对口的未来就是程序员或者工程师。广告它是一个非常泛的学科,它要学的东西,不是说广告策划或者广告运营,它更多的就是你什么都要了解,你既要了解整个广告学的开端、发展历程,你同时也需要学一点广告设计的技能,那些软件你需要了解,同时你也是需要了解一下什么媒介公关等等,都可能会让你去了解一下。但是直白来说就是你可能什么都不精。


放在那个时候的情况下来讲,我觉得可能我自己比较幸运,刚好毕业那一年也是属于赶上了国内互联网红利的时期,那个时候有很多互联网公司,刚好是在一个不断扩张的一个状态。所以那个时候我的专业虽然不是那么的对口,不是学科班计算机出身的,但也最后很顺利地拿到了大厂的校招offer,做了产品经理。要是放到现在,大家也知道,现在国内的互联网行业有一些收缩,我身边的做hr的人会讲到说还是需要有一个对口的专业,同时北大清华毕业生或者是一些海归,可能都会面临着一起去卷的一个情况。


现在回想起来,这个专业的好处它是会让我的眼界非常广,因为我们什么都要设计,可能既要看一些实际的海内外大品牌的广告作品、广告策划思路,甚至我们也会去参加一些比赛,你可能了解的领域非常宽,就是你既能这样也能那样,虽然说不是特别精。相对的坏处可能就是刚刚说到的,你不是特别对口,只要不是特别技术精专的,比如说土木工程或者是程序员之类的,大部分的工作你都能做,但是如果行业收窄而不是扩张阶段的话,这种专业类型相对而言在择业上面就可能会有点尴尬。


宫师姐:谢谢你这样详细的介绍。你高中的时候想象的大学生活跟你实际的大学生活比起来差别大吗?

分享者:我是这样去理解的。高中的时候,我觉得大家都会有一种假想,我们只要认真考大学,考上了好的大学,就过上好日子了。那时候真的是这种天真的想法。为啥对我刚才提到说我的高中生活是相对比较灰色的,是因为我就把我所有的人生幸福都寄托在高考能不能成上面,所以才会那么重视这个结果。那个时候我们很多同学也很懵懂,都没上过大学,你身边的老师同学也没几个会跟你讲这些东西,所以那时候我们都以为考完大学去到理想的学校、理想的城市,你的人生就会发生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变化


但实际上,我真正考完大学去到了北京,周末我是闲不住的,大一就报了很多班。除了周一到周五去上学校的课以外,那时候我想把我想尝试的东西都去学一下。我周六在新东方国贸那里去学德语,就自己感兴趣,因为觉得专业没学到小语种有点遗憾。我看我同学在报,我自己觉得也可以做,我周末就去报了一个小语种的学习课外班。


冬天有一天,北京这边冬天天黑得特别早,基本上4点刚过就天黑了,这对于我在南方生活比较久的人是非常不习惯的,觉得很压抑。那一天下午我上完课可能6点多钟左右,天已经黑到像是八九点钟的感觉,冬天风又特别大,很冷。我从学校下楼,走到路边准备去坐地铁的时候,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孤独感和没有归属感。那一瞬间我突然就懂了,并不是你考完大学进入到理想的学校和城市,你的人生就会怎么样。


不会怎么样,这只是在那一个阶段你完成了一件任务而已。接下来等着你的还有很多的新考验。这种小考也好或者大考也好,并没有结束。这是我自己清醒的那刻,原先对于大学的理解和对于大学的新的理解,就是那一瞬间转变的。


宫师姐:你提到说大学毕业之后就工作了,你当时为什么没有选择其他的道路?比如说读研究生,找其他行业的工作,你其实是选择了进互联网行业对吧?

分享者:我最开始是有纠结过要不要继续去读书、去保研的,我没概念。这个事情也是在读书上学的过程当中,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我大一进去的时候其实是比较懵懂的一个状态。我们读高中的时候,大家都起得很早,每天都刻苦学习。我在读大学的第一年,尤其是第一个学期,也依然保留了这样的传统。我觉得那时候身边的同学应该是会觉得非常诧异的,已经读大学了,这个人为啥还这么自虐?我心中的那种使命感,或者是对于自己的那种严苛要求,并没有停。


虽然我已经步入大学,我还是早上6:00 7:00就起来了,一个人跑到食堂吃完饭之后,坐在教室门口等着开门。在大学很罕见的这种画面,抱着书,复习高数、背单词等等。我读大学早期是很迷茫的状态,就是我不知道什么是大学,也不知道怎么读大学,我就以为还是像高中时候一样认真学习,就是读大学。这个是我在大学第一个学期的状态,直到发生了两件事情让我有了新的思考。


第一件事情是在大一的下学期,我很迷茫,不知道后来应该怎么办,我就去问我们的班主任,我就说想跟老师请教一下我们这样子读书未来是怎么样一个方向。老师非常斩钉截铁地告诉我说,我们这些读大学的未来一共有三条路,一条是保研读研,一条是出国,一条是工作。乍一听这句话是完全没错的一句话,但是我坦诚的讲,当时我听完这句话之后,我觉得人生无望。就我觉得,怎么会这样?我们明明是那么多不同的个体,为什么到最后大家的命运就是如此一致,只能有三种选择,我觉得很可怕,这个事情是对我当时的第一个触动。


第二个触动是我在读大一的时候,我身边有很多本地的同学,北京人。那时候跟他们聊天,有一个同学无心地讲了一句话,我现在想TA一定是无心的,但是对那个时候的我是一种很大的打击。TA大概的意思是说不管多么努力,外地的人最后想要留在北京是几乎不可能的,都回去了。这句话对那个时候的我来说像晴天霹雳。我是用了全身力气才考去北京的,我还啥都没干,就回去了?


这两件事情以后,我就开始去思考我要怎么办,我觉得不能再继续延续我原先的逻辑好好学习、认真考试。我就开始思考既然如此,我想要的是什么,我希望去实现的目标和状态是什么,我再基于此去倒推我现在应该做什么。


那个时候我为什么没有考虑去保研或者去考研,我也结合我的实际状态去考虑。第一,我认为我的家境不是特别优渥,就是非常普通的工薪家庭。那个时候我爸妈没有告诉我为了供我读书他们实际承受了什么。到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家主要靠我爸的收入,我妈是没有工作的,那个时候他们每个月的工资,基本上2/3都是给了我的,因为他们觉得宁可自己少花一些、稍微紧一些,也不希望我生活特别难受,尤其是一个女生、又在北京这样的城市,物价当时也比较高。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不能接受我24岁以后还继续着用着他们的血汗钱去继续漫无目的地读书,这个是我不能接受的。


虽然我当时大学大一大二的成绩挺好的,我也了解到说我们专业只要一直保持第一第二的成绩,有可能未来会被保送到北大或者是人大。虽然我那时候成绩是满足这个条件的,但我想到的一个问题,我想要的状态并不是一直这样子读下去,而是我很需要赚钱、我需要去独立,甚至我需要靠我自己赚到钱去返哺我的家人,我就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去进入到这个社会。这就是我当时的诉求,有了这个诉求的话,我的目标就明确很多。我就很明确,我不会去考研,我也不会去保研。我当时成绩很好,这个东西的坏处就是说你始终觉得我可以不用去接触社会,至少我成绩还好,万一不行后面我可以保研,所以它就会让你觉得我有a和b两个选项。


那时候为了逼自己不留后路,赶紧进社会去历练,我就直接让自己断了保研的念想,具体的做法就是既然我成绩很好,我就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去搞垮自己的成绩,我当时就这样想的,非常天真。有的时候就旷课出去实习,出去看机会什么的。我会保证我这科不挂,但是我不会考得非常好,这就是当时我在大三的时候做的一个尝试。我觉得也是很感谢当时自己敢去做这样的一个尝试,我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就不在学校里面住了,基本上全部在外面跑,有的时候会兼三四职,在跟各种社会人士打交道,这个东西也是帮助我很快速地接触到社会的真实一面,以及很快去适应,也是帮助到我后面就顺利的找到工作。


宫师姐:我其实感觉不太到你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你的性格在这个过程中有变化吗?从高三一直到后面你决定要找工作,实际也是找到了不错的工作,这个之间你也是面临了好多这样一些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你自己的性格或者是个性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变化?

分享者:其实是有变化的。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底色,比如说是更外放一些的,还是属于更内敛一些的,这个东西基本上不怎么会变,除非发生一些重大刺激。我本身的底色还是内向倾向会更多。很多人一提到内向,就会觉得这个人不能说话或者不会表达,但事实上内向的人并不是他不能说或者不愿意说,而是可能他会在一些他觉得不安全的场合,比如去见一帮陌生人,或者一帮完全不了解的人,外向的人就会觉得我很快就能跟大家打成一片、热情交流;内向的人可能会选择去先默默观察,直到TA找到了那种安全的场域,可能才会敞开心扉去讲,这个是我个人认为的,所以我其实一定是属于偏内向的性格的。


变化的话,我觉得最明显的会有两个。我在读初中和高中的时候,那时候我自己是属于既内向,同时也不敢为自己争取的人,特别明显。我觉得多多少少有一些原生家庭的因素在,我长期以来的态度和想法比较隐忍,我身边没有看到一个亲近的人给我一个范本去勇敢为自己争取和捍卫利益,这种我基本上没有看到,所以我也不会。我大一的时候找了一个实习,我那时候有两个诉求,第一就是我确实想补贴一下家用,第二我也想同时积累一下经验,就这两个诉求,但你说砍掉哪一个我觉得都不成立。但是找到工作之后,招我的人一直没有跟我谈这件事情给多少钱、怎么给,他没有跟我说。放到现在,大家可能会觉得,你问不就好了吗?


我也觉得现在很容易就问,但那时候我真的问不出来,真把我憋坏了。那时候我好想知道,但是我又真的做不到,就性格就属于比较软糯的那种感觉,就我做不到为自己去发声或者去问那么一嘴,把我憋得很难受,直到招我的人都看出来了,TA就问了我一句,你是不是有什么要问我?都问到这个话上了,我都没有问出来。那时候为此非常恼火。这是我在大二之前的一个状态。


到后来因为我进入社会比较早,在职场或者是社会当中有善意的人和不那么善意的人,所以慢慢的我会一方面会觉得这一种内耗的感受实在是非常折磨,我想去为自己争取,但我又不敢,我实在是太折磨自己了,特别憋屈。后来我就尝试去打破,就主动开始一次又一次的为自己去发声去争取,我觉得这个是这么多年我在性格上面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从原先不懂为自己去发声,到我后来慢慢知道怎么样去捍卫自己的利益、为自己去发声,这个是一个比较明显的改变。


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改变,我原先是不太会爱自己的,就把自己当牛使,没有累到或者工作排得不够满,我就觉得自己不配享受生活,不配去获得自己想获得的东西,现在想起来很莫名其妙。但是到了30之后,一方面跟我现在的收入和生活的安全感有一些关系,你意识到你已经是一个可以靠自己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一个独立的成年人了,那么我就慢慢学会了去感受自己的需求,关爱自己。


这两个是我这么多年可能最大最直观的一个变化,可能外人看不太出来,但是我自己是非常清楚的。


宫师姐:好,谢谢你的分享。这个过程,你现在回头看的话怎么看?你从高三一直到大学毕业的时候做出的这些选择,包括你后来从北京选择转行的一个选择,感觉都是很重大的一些选择。

分享者:我觉得是这样子的,我觉得这个东西也是因人而异。我自己的性格“开化”比较早,我在一开始就懵懵懂懂意识到这一生有三件事情对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就是我与家人的关系,我实际上是非常感恩我的父母的,虽然说他们能力有限,但是一直是在尽自己最大能力给我最大的关爱,我很心疼他们。我记得印象很深刻,在我很小的时候,偶尔父母会带我到成都这样的大城市去逛街玩。我后来跟我妈讲,我说你知道我读书的早些年,我为什么想奋斗或者是特别有拼劲?我讲了一个画面,她自己都不记得了,但是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面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成都街边有很多卖那种处理的打折商品,我每次就看我妈蹲在街边跟人家小商小贩讨价还价,很心疼,我很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有能力不让她再去做这样的事情。我一直以来特别给别人一种很有目标感或者很有能量的印象,我一个内在的动力就是我希望去反哺他们,这个是我与家人的关系的角度。


第二我在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我想找的伴侣是什么样子的。我理想中的生活和伴侣,我想去达到它。我不想那种随波逐流、到了30岁的年纪接受别人介绍的对象、草草进入婚姻状态,我不希望是这样子。我就很清醒,如果我不希望这样,而是希望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和喜欢的想要的人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是需要花很大的力气的,我需要去争取,才能得到这样的结果。这个是我在读书阶段,以及后面找工作的阶段,最大的第二个动力。


第三个动力,我一直还是希望自己作为一个人本身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去最后创造和留下点什么。早些年,尤其是大学毕业比较拮据的时候的自己,更多的是要解决温饱问题,解决物质生活、反哺家庭这些问题。但是当你财富积累达到了一定的状态,虽然不是说特别有钱,至少欲望和一些想要的东西可以基本得到满足之后,可能更多的就会去思考我们作为一个人本身在这个世界上最后是希望给自己留下一些什么样的东西,或者给后人留下一些什么样的东西,这个也是我觉得自己“开化”比较早的原因。我高中那时候就懵懵懂懂有这样的一个意识,这是我想要去尝试或者是想要去做的一个方向。


这三件事情是一直以来驱使我自己往前走的最大的三大原动力,包括到现在它都依然是。


宫师姐:我理解的意思是说,你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基于这样子的一个动力来做的,你现在回头看觉得感觉怎么样,开心吗?

分享者:坦白说,现在回看过去的一些选择,我很欣慰。我现在的身体状况肯定是不如我20多岁的身体状况的,那时候你可以把自己当牛使,你可能干很多活、受很多累都觉得还行。我现在可能身体状态是不太允许那个样子的。现在回看过去的话,我觉得一来是非常欣慰,你怎么就如此小小的年纪就能承受或者说能去坚持那些?很欣慰,为自己开心。


第二个感受就是现在的自己如果回想去对当时的自己去讲的话,我可能会去告诉自己,你其实是可以对自己好一点的。这个是我现在可能想去当对当时的自己讲的一个感受。


宫师姐:真好。还有什么其他是你想要分享的吗?

分享者:现在其实也马上要高考了,我其实更多的是想说两个方向。第一个就是说有很多朋友可能也跟我当年一样,经历了高考这件事情,你不是高光上的那种人群,比如说什么状元,或者说一下子就考到清北这样的一个状态,也许你最终去到的专业和城市学校都不是你预期内的选项,但是我觉得不要紧。我想对你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的人生不是由一场考试所决定的,咱们离开了学校,离开了高考以后,我们未来的发展,我们生活的幸福与否,其实有很多的因素和变量,它不是一个就是线性的、非黑即白的一个事情,它其实是有很多的可能性和很多你能够主动去干预的一个东西。


从我的经历的角度去讲,我相信即使你的最终考试结果不如你所愿,但是也不要放弃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要的人生。我们离开了考场之后,我们的答案就不再是标准答案了,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重要的是你是不是一直在去靠近你想要的东西,哪怕慢一点,你是不是一直在抵达。


第二个的话,今年我了解到的一个数据,国内的青年就业率数据其实是比较低的,我身边有很多大学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可能现在也是非常犯愁、非常焦虑,面对找工作的一个焦虑。我想说的第二个,我们现在的状态,其实整个社会流露出来的一种弥泛的焦虑,要比我刚刚毕业那会儿要多太多,这对于现在年轻人其实是更难的,一来确实机会是更少的,第二是现在的整个氛围也非常压抑。我希望对这些可能刚毕业的一些年轻人去讲,你其实还很年轻,这个是我们最大的资本。虽然说现在的现实情况确实是如此,但是我希望年轻的朋友们可以丢开一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标准,比如说有房有车、年入百万这些捆缚。我觉得可能更多的是从内心去寻找,去有一些耐心,相信这些耐心和你能够经住这些外界诱惑的一个定力,可以去带去你往你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靠得更近一些。


宫师姐:真好,特别谢谢你的分享,我录音就先到这里。

分享者:好的。



录音采访结束


宫师姐:我的目标是在今年高考前采访50位(已经超额完成啦)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记录下他们高三以及大学前后做出的那些选择,并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以求得到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独立人生故事数据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数据集能够帮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们拓展一些对未来大千世界的想象空间。


我不希望的,是加入我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故事加工,或者做关于特定选择的倡导甚至自以为是的建议——高三生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未加工的个人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多样收获,他们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如果你有共鸣,欢迎转发文章给自己的朋友圈子。关注公众号“撞墙笔记”,私信宫师姐、分享你的读后感。

36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切牛肉的固有体系和全新思路

我一直认为切割牛肉有几个各自独美的框架和配套的烹饪体系,且互不干涉,直到最近才发现自己思维竟如此被框住,值得记一笔。以下。 绞肉之外,牛肉切割系统大概有以下六种: 集市肉摊的牛肉:屠宰好的牛被分割成四块挂在肉钩子上,客人想买哪个部位就按照部位和重量割一团;例外是腱子肉,按个...

成年了,这108题你会做了吗?

在变成(中国)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之后,好像人们就要立刻从身心各方面变成"成年人"来做事。这其实是一个需要学习练习的成长过程,但是一般学校教育从来不包含这些(不知道大城市的那些名校初高中会不会好些)。学校教育之外,很多人也得不到系统性学习练习这些成年人“知识点”的机会或者资源...

72天访谈72人:高考后以及大学后,他们走了什么样的个人道路、长成了什么样的大人?

写在前面 从时间和社会维度来看,高考对很多人都是一个人生节点(当然,也有很多学子选择了职业教育,见《普通高等教育之外:访上海市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姜教授、谈国内职业教育体系》),无论高考后如何做选择,我们都一脚踏入成年世界。时间滚滚向前,高考之后,我们不再有规整的集体学习生活...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