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58号分享:从寄宿高中到公立大学,多年计划法学院深造、一朝转身为谷歌APM,她正视自己的privilege

分享时间:2023年4月

分享者经历:美国寄宿高中 -> 2018,在私立常春藤大学与公立大学中纠结 -> 从公立大学转学、转专业 -> 投行、咨询、法律实习,暂时放下法学院理想 -> 谷歌APM

她说:“与其说选学校,面对这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学校,我选择的更多的是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我有一份实习工作之前,我会觉得人不需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我觉得我们生来就是要卷的,高中大学都这么卷过来了,要关心工作是不是平衡可能就是想偷懒的代名词。但是我真的去有一份工作,暑期各种实习以后,我就会觉得,好像真的是工作和生活平衡感挺重要的。”


读者预期管理:

  1. 录音都已征得分享者同意,目前都是拿手机录制的,没有专业设备和环境,音频质量一般;有些采访根据受访人的偏好只会放出文字版本;

  2. 我目前没有音频剪辑的能力,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音频都是一刀未剪、原样输出;后续有多一点时间再考虑优化采访形式;

  3. 我是第一次做采访,没有什么采访技术,普通话也一般;

  4. 每个人面对采访(尤其是电话采访)录音时的紧张程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分享的舒适度、以及回答的颗粒度也会不一样;

  5. 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是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在一些人生节点的选择,并选择了分享出来。请尊重他们的个体经历,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个体经历一样。


采访录音原文


宫师姐:好,我这边录音开始了,谢谢你过来分享,能不能先请你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分享者:Ok我叫C,现在在谷歌做产品经理,刚从大学毕业。在那之前是在美高上的,当时也没有文理分科,所以我文科理科都学了很多课程。大学换了很多次专业,当然这也是后话,一会再介绍,换来换去,最后从职业方面我决定做产品经理,现在在旧金山工作。


宫师姐:你高三是大概是哪个年份?

分享者:我2018年毕业的。


宫师姐:你相当于是谷歌的这种APM项目进来的对吧?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你现在的工作以及APM是怎么回事?

分享者:APM 全称是associate product manager,就是给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一个机会来做product manager,一般每年这个项目大概有50个同学的cohort。因为其实产品经理工作也是有一定需要一些经历储备的,很多人都是从其他的工作,比如说咨询、软件或者是各种各样的工作转过来,所以刚毕业的学生做产品经理是一个比较有挑战的机会,也是一个在我们50个人的cohort里面能很好地bonding的一个机会。


宫师姐:感觉真的是好优秀,50个人的话还是非常selective的。能不能介绍一下你的当下的一个生活,还有工作的一个节奏?

分享者:我觉得在谷歌工作的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平衡还是很好的,这也是当时为什么想来谷歌做产品经理的一个原因。我非常看重的一点就是,谷歌它更看重的是你的成果,而不是说我要死坐在桌子前,每天8个小时10个小时还是16个小时。没有人在乎这些,而在乎的可能是你个人的一些提升,提升以后你的效率就会更高,效率更高以后你就做得更好,所以更给人一些这种很好的机会去提升。


其实我之前在大学的时候也做过很多其他的实习,包括在投行,公司战略部门,还有很多其他公司。我觉得大部分公司来说,一个是对于实习生,还有刚入职的人都是一个比较 plug-and-chug machine,就是一个螺丝钉的一样的角色,觉得没有什么真的impact,都是老板让你做什么就去做。另外一个就是他更是看你拼小时,很多公司会要求你每天必须坐在这儿,有信息就回,他们可能会更看重这些,而不是看重你真的创造力还有效率。


宫师姐:我们先把时间往回倒一倒,你高三的最后一年,因为美国这边的升学跟国内不是很一样,能不能介绍一下你在这边的高三最后一年是什么样子的?

分享者:我的高三一年上半年,是第一个学期,就应该说是美国高三,美国高中最紧张的一学期,所有的申请材料都是在高三第一学期的结束之前要交上去。大学申请对大家都很重要,对于国际生来说可能录取率很低。当时虽然我电话考核都不错,但是我还是每天都担心我会申请不上大学、被“全聚(拒)德(得)”,所以当时申请了好像是26所大学。


可能每个同学他们只会申请四五所大学,多的可能就八九所,但是我身边的国际学生可能都是20以上,这样才能保证有个较高的录取率,所以每天都是写文书改文书这样子。高三下学期的话其实就是解放了,因为所有的东西已经做完了,只是在可能毕业前一个月左右一些录取的学校会给你发通知,然后在里面选,这样一个过程。


宫师姐:所以其实对于大学的一个选择是在下学期就已经在进行了。

分享者:对,你可能在3月份左右,3月底开始选。


宫师姐:你当时怎么来圈出来的这二十几所学校,又怎么在录取的学校里面选择了你后来去读的学校?

分享者:我觉得分两部分或两个问题。第一部分是怎么圈出20多个学校来申请。其实我上高二的时候就很纠结我怎么去选校申请,后来跟我一些导师还有mentor聊,他们说没得选,因为作为国际社会你就把你差不多的都得申一遍,所以最后看哪个要你——我想选a学校还是b学校没有什么意义,两个都不要我,我怎么办?


所以还是我看了一些学校的榜单,把特别不适合我的划出去,比如说对于我来说,我当时是比较想学文科,所以我看把特别偏理工的,像麻省理工、加州理工、Georgia Tech这些理工学校都划走,其他的我基本上都申请了。


第二个是怎么选,我还是有个 personal story,因为当时其实有选择恐惧症。当时是在希望第一个是比较privileged的,还有的选,起码有学校录取,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幸运的东西。另外一个我在两个很不同的选择里,我记得有选择恐惧症,一个是一所私立的常青藤学校,一所是就是大型公立学校、比较偏社会实践还有社会责任的项目,这里面选择,我觉得对于我来说,前者代表我的comfort zone,就是我高中的时候也是在一个比较privileged那种寄宿学校上,所以我觉得去了一个常青藤学校,可能就跟我高中差不多,肯定是在我的comfort zone里面。


但是我觉得怎么讲,我觉得我不想成为一个一直在comfort zone里面的人,并且也听很多社会报道,当时有什么精致利己主义者的讨论,我觉得我去一个排名特别高的学校的话,可能在一个bubble里面,大家都是来自相同的背景,没有特别多接触各式各样的人,所以我当时就比较纠结是不是要去把自己push out of my comfort zone,去推到我舒适区范围外,去上一个公立学校。这可能会面对很多不同的困境,可能会和我的高中环境非常不一样,但是同时有这个项目也非常注重带你去做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各种和社会不同的人群打交道这个机会。所以我后来就选择了去公立学校,我觉得这也是对我一个挑战。我觉得当时可能与其说选学校,面对这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学校,我选择的更多的是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宫师姐:这样听下去真的是一个抉择,非常大的决定。

分享者:是,所以当时其实也挺纠结的。可是其实我后来上了一年以后,我还是从公立学校转到一个私立学校。即使因为学术和个人原因选择了转学,但是我觉得我第一年上在公立学校上学的经历,对于我来说至今都无法磨灭。我觉得那个经历,包括去很多他们项目里面组织的很多实习的经历,比如说当时在 public defense的工作,还有很多做 pro bono公益的律所实习的机会,接触很多案子,接触社会上很多需要法律权益维护的人,我觉得这些经历比起在学校里读书,或者是上大佬教授的课程,对我来说是非常有人格塑造的作用。所以我还是觉得有时候如果有两个非常不不同的选择,可能选择的还是符合价值观的选项。


宫师姐:你提到在大一之后你转学了,这个又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决定,你是怎么来pivot的?

分享者:怎么讲,大一的时候,我去了以后就去感受一下这个学校是不是适合我。我觉得在很多地方是适合的,很多地方也是不适合的。综合考量,我觉得适合的方面是,把你一个比较privileged、在社会上从小说实话是有很好的教育资源的大学生,让你去见识不同的,并且设身于境,去了解和你不同的人,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可能不适合我的地方,公立学校在很多地方也是也是单一的。比如说美国公立学校一般都是州立的,所以可能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某个州,所以可能种族地域等没有特别多的多样性,我觉得这个是我比较难适应的。因为在高中阶段已经形成和世界各地的朋友一起来往的习惯,所以突然到较为单一的环境比较难习惯。


公立学校在很多授课方面,课堂的师生比来说,每个老师会教很多学生,比如说一个大课可能会有两三百、三四百个同学,这样的话在学术方面我觉得没有特别多和教授多接触的途径。所以后来我在美国申请转学,就可能跟大学申请的步骤一样,就是交各种表格,交各种文书,陈述你是谁、你为什么要转学,后来出来结果就会选一个。


宫师姐:你这个专业是继续下去了,还是换了个专业?

分享者:我当时在第一个学校是想学political science还有 statistics,就是政治学和统计学,后来转学以后,我刚开始想学的是政治学和data science,因为我发现每个学校他擅长的学科都不一样。比如说我新去的学校,综合实力很强,但是它statistics部门不是它的强项。所以我就想离 statistics department学科尽量远一些。


后来经过了一些考虑,比如说我很喜欢政治学的原因,是因为我很关心法律,还有美国法律不平等这个问题,所以我才想学,我觉得政治学和这个问题比较接近。到了新的学校,我又修了一些政治的课程,我就觉得其实政治这个学科它有一些法律方向相关的课,但是要真的要学这个学科的话,它会要求你去学其他的东西,比如说关于美国总统还有关于国会这些东西,所以我觉得不想学它。要转也很轻松,就直接填一个表就可以转专业,我觉得这也是挺好的地方。


宫师姐:这个还挺有意思的。你最后是什么学位毕业的,又是怎么发现做APM这个道路的?

分享者:对,最后转来转去,我是以经济和计算机毕业的。经济来说,其实到新的学校可能也会有一些同伴压力。我们学校在纽约,所以就非常偏金融。人家都在做金融,我其实也不抗拒,我其实也挺 open minded的,我就想试试看,毕竟学经济也挺有用的,包括我觉得纯人文的方面去学政治不一定对我有真的有价值,我就学了经济。


学计算机,我其实大二下学期进行到一半才换成这两个专业的,之前能上过一节基础经济课、两节计算机课。我觉得大学是一个很好的让自己去转变的机会,让自己去离开我的舒适区的机会。比如说如果我不学政治专业的话,我平时也会很关心这些问题,我也会读很多书。但是如果大学不学计算机和经济的话,我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利率是什么东西、它为什么重要,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接触计算机,因为我真的是对这个可能很重要的事情没有相对那么强的兴趣,所以我觉得学着也ok,所以后来就以这两个毕业了。

宫师姐:你在纽约的话,像你说的,做金融的人其实也很多,你是怎么发现做产品经理这个职业道路,又为什么就选择了它?

分享者:我记得当时其实大四的时候才开始知道产品经理这个东西,去面试的。之前的话我是想上法学院。中间的实习,因为我想之后上法学院,就没有太在意我实习在哪里,所以我就觉得索性去随波逐流,做什么投行也无所谓了。我做投行的实习是在大三的时候,我觉得一个是这个事情不适合我自己,另外一个是我也决定不马上去上法学院。


和很多真的律师去聊过后,我发现很多人都抱着上法学院以后服务社会的梦想,但是其实法学院债务重重,还有国际生身份的问题,最后还是去做企业法律就是corporate law了。所以我觉得除非我有一个特别好的概念,就是我到底是能通过读法学院帮实现我的目标,那我可以去法学院。否则法学院当时跟我的预期可能不太符合。


发现产品经理这个工作是在快上大四的时候,我有几个朋友在微软做产品经理的实习生,和他们交流,他们就告诉我有这个职位。我觉得做产品经理当时就挺吸引我的,因为他有两方面好处,一方面就是对人的锻炼,第二方面就是对自己生活,自己的work life balance,就是有一些空余时间。


第一方面它对人的帮助,做产品经理可能更锻炼软实力,就是怎么去交流,怎么去带动一个团队去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我觉得其实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是挺梦寐以求的机会。在我看来,我试着做了很多其他工作,在我大学的大部分其他实习经历里,刚去的时候新人可能更多是一个螺丝钉的工作,别人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作为一个新人就能锻炼这些软能力,其实对一个人后来做什么都是很有帮助的,可能我最后还是想做一些比如说法律和科技的结合方面,有这个背景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二个方面,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在我有一份实习工作之前,我会觉得人不需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我觉得我们生来就是要卷的,高中大学都这么卷过来了,要关心工作是不是平衡可能就是想偷懒的代名词。但是我真的去有一份工作,暑期各种实习以后,我就会觉得,好像真的是工作和生活平衡感挺重要的。


可能会感受到,比如说在一个没有生活工作平衡的工作里,我自己的很多爱好,比如说我喜欢音乐、健身,还有和朋友一起的聚会,当我真的感受到我这些爱好全都没有没有时间的时候,我的生活的那种失去感很严重。我就会觉得,其实有一份能支持你身心健康还有爱好的工作还是很重要的。后来我就去面试,投了很多家公司,只有谷歌给我面试机会,其他公司连简历关都没有过,我正好这么一面,后来竟真的过了,我就签了。


宫师姐:你说得很轻描淡写,其实真的是非常优秀,谢谢你分享这么多。在结束之前,回想一下从高三你做了这么多决定,你有没有想回头对自己说点什么?

分享者:我觉得 everything will be ok,也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是弯路完了还是直路。所以如果我可以跟以前说点什么的话,不要太紧张。可能会走一些弯路,比如说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不喜欢自己的环境,可能有时候是马上有机会改,有些的时候可能是等一段时间才有机会去改,但是完了以后好像真的是ok。再回头看之前的经历,还是觉得我经历了,它教会我xyz。这是我会说对。

宫师姐:真好。谢谢你分享这么多,我录音就先到这里。



录音采访结束


宫师姐:我的目标是在今年高考前采访50位(已经超额完成啦)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记录下他们高三以及大学前后做出的那些选择,并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以求得到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独立人生故事数据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数据集能够帮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们拓展一些对未来大千世界的想象空间。


我不希望的,是加入我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故事加工,或者做关于特定选择的倡导甚至自以为是的建议——高三生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未加工的个人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多样收获,他们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如果你有共鸣,欢迎分享文章到你的朋友圈子。关注公众号“撞墙笔记”,私信宫师姐、分享你的读后感。

8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切牛肉的固有体系和全新思路

我一直认为切割牛肉有几个各自独美的框架和配套的烹饪体系,且互不干涉,直到最近才发现自己思维竟如此被框住,值得记一笔。以下。 绞肉之外,牛肉切割系统大概有以下六种: 集市肉摊的牛肉:屠宰好的牛被分割成四块挂在肉钩子上,客人想买哪个部位就按照部位和重量割一团;例外是腱子肉,按个...

成年了,这108题你会做了吗?

在变成(中国)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之后,好像人们就要立刻从身心各方面变成"成年人"来做事。这其实是一个需要学习练习的成长过程,但是一般学校教育从来不包含这些(不知道大城市的那些名校初高中会不会好些)。学校教育之外,很多人也得不到系统性学习练习这些成年人“知识点”的机会或者资源...

72天访谈72人:高考后以及大学后,他们走了什么样的个人道路、长成了什么样的大人?

写在前面 从时间和社会维度来看,高考对很多人都是一个人生节点(当然,也有很多学子选择了职业教育,见《普通高等教育之外:访上海市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姜教授、谈国内职业教育体系》),无论高考后如何做选择,我们都一脚踏入成年世界。时间滚滚向前,高考之后,我们不再有规整的集体学习生活...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