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55号分享:原生家庭开明、无经济压力的篮球少年,不惧前往陌生城市,从东京到纽约,他十年间的目标都已实现

分享时间:2023年5月

分享者经历:外地理科生在上海高中 -> 08年高考,拒绝子承父业 -> 按个人兴趣选择计算机相关专业,大学读书打球玩游戏看动漫,不知不觉学了日语 -> 无经济压力,像父母同事的小孩一样选择出国留学 -> 日本东京大学全奖硕士 -> 嵌入式开发工程师,跳槽谷歌 -> 内部转岗,日本生活十年后赴纽约,data engineer

他说:“我从小就不是一个能看到非常远的地方的人,我一般看最近2~3年我想干嘛,我就干这件事情。”“一定要有一个中长期的目标,朝着目标努力。我觉得人最怕的一件事情是满于现状,没有什么可以努力去达到的目标,这样的话就是原地踏步。”


读者预期管理:

  1. 录音都已征得分享者同意,目前都是拿手机录制的,没有专业设备和环境,音频质量一般;有些采访根据受访人的偏好只会放出文字版本;

  2. 我目前没有音频剪辑的能力,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音频都是一刀未剪、原样输出;后续有多一点时间再考虑优化采访形式;

  3. 我是第一次做采访,没有什么采访技术,普通话也一般;

  4. 每个人面对采访(尤其是电话采访)录音时的紧张程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分享的舒适度、以及回答的颗粒度也会不一样;

  5. 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是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在一些人生节点的选择,并选择了分享出来。请尊重他们的个体经历,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个体经历一样。

采访录音原文


宫师姐:好,我这边录音开始了,谢谢你过来分享,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分享者:叫我FY就好了。我是2008年进的大学,所以高三应该是2007年。我是理科的,高三所在地,是在上海上的高中,现在在的城市是纽约。我目前的职位title是data engineer,工作有一半是写代码,剩下50%是client facing,基本上就是和外部的clients 对接、negotiated deals、决定technically implementation requirements等。以上。


宫师姐:能不能先简单介绍一下当下的一个工作节奏,生活状态什么的。

分享者:工作的节奏,谷歌的生活我觉得work life balance是蛮不错的。我在的组因为是公司里面赚钱的组,所以话语权也算是比较大。虽然projects挺忙,但是跟stakeholders在合理范围内要求push back roadmap或者push back work的话应该也可以。在 team里面工作感受我觉得是蛮不错的,毕竟自己手里有一定的权力。生活节奏,因为我刚来美国没多久,我是在日本生活了10年之后决定转战美国,目前还是觉得在蜜月期。美国的生活虽然和日本的不太一样,跟国内的就只差更远了,但是总能在生活中找到一些 fun events去做,所以我觉得现在生活还不错。


宫师姐:真好。我们先把时间倒回去到高三的时候,有点远了,当时你高三的时候什么样,有没有一些到现在还记忆犹新的事情?

分享者:高三我是在上海上的高中,但我并不是上海人。以前上海有一个外地招生的政策,可以允许外地的人考到上海的高中来,如果高中愿意收的话。所以基本上我高中三年就离开父母,是一个人在高中住校生活的,高中也有自己的宿舍,生活条件还都不错。作为上海来讲,因为上海的高考和国内其他省份高考是分开的,有自己的高考卷子,竞争是非常不激烈的。


我记得听以前同学说在其他省份,比如说在河南或者是山东这种人口大省,可能每天早晨6:30要起来,要到上晚自习上到晚上10点,这在上海的话就是完全没有的现象。我记得上海我们最早也是7:30,最晚的话从来没有到10点这一说的,应该是8:30左右晚自习就结束了。我们还有午饭的休息,晚自习之前、下午课结束中间有两个小时。我们高中有一个非常好的塑胶地的篮球场,我经常会在每天上完课之后去打球,基本上1~2个小时。所以我觉得我的高三是比较轻松的。


宫师姐:真不错。所以你这样高考结束之后是按照什么因素选的大学还有专业。

分享者:对,我觉得大学的选择因素跟省份的政策肯定有关联。上海有三个平行志愿,你比如说报了三个学校,这三个学校并不知道你到底把他们排到哪个位置,所以就相当于是有三个第一志愿。像我的第一志愿应该是报的是香港大学,第二应该是复旦,第三是我真正去的大学就是北京邮电大学,最终是两前两个大学没有去成,就去了第三个学校。


专业选择来讲的话,当时我在选专业时咨询了很多人,除了父母以外也咨询过很多老师,因为住校跟很多老师关系搞得都蛮不错的。我爸是石油专业的,在中国石化工作,基本上我第一个就把石油专业去掉了,并不想子承父业。我爸也告诉我,石油这种天然资源就是挖没了就没了,到你们那一代石油还有没有都不知道,所以你想去其他地方就去吧,我也不拦你这样。我爸还是蛮开明的一个人。我个人来讲,从小开始就很喜欢玩游戏,所以对电脑很感兴趣,所以就把跟电脑相关的相关的专业,比如说通信、电脑硬件或者电脑软件,网络工程什么的,排在了比较向前的位置。最后上的是北京邮电大学网络工程专业,也跟通信相关的。


宫师姐:你刚刚这三个第一志愿学校地点什么的其实都还蛮不一样的,这个是怎么选的?

分享者:这可能是跟我小时候的经验有关。我老家是河南郑州的,但是父亲母亲是石油系统工作,哪里有油就去哪,我爸在新疆待了很久,我也在新疆待过一段时间,之后又跑到北京去了,所以我对去完完全全陌生的城市并没有那么抗拒,当时就选天南地北都选一个城市就好了。


第一选的是香港,因为毕竟香港的教育是最好的。第二志愿选的是local的,是一本的比较 Top tier的复旦大学。第三个其实是当时教我们计算机课的老师推荐的,说北京邮电大学的通信基本上全国也是蛮靠前的,如果你没有其他选的话,这个也是不错的选择。最后就是去了北京邮电。


宫师姐:这个样子,其实还真不错。后来你上了大学之后,你说对计算机感兴趣,你大学的实际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分享者:当时的实际生活怎么说?我大学的GPA其实蛮高的,最后我记得最终毕业设计拿了95分,拿到教授的推荐,所以才去出国留学的。但是往前倒一些,从大一开始基本上就是在读书、打球和玩游戏之间度过这样。我当时是我们的专业大班的体育委员,也进到篮球校队了,因为比较高。所以怎么说,别人的大学都在用来谈恋爱什么的,我的大学基本上就用来玩游戏和打球的这样,加上学习。


宫师姐:你大学这个专业主要是学什么东西?

分享者:通信当时就是2G、3G、4G这种网络,还有网络通信包含了几块了,手机mobile通信、网络通信。网络通信你可能就把HTTP这些协议,mobile通信的话也就是二级三级这些协议,傅立叶变换这东西我们也学。除此之外,还有Java,C++,JavaScript这些,计算机语言也在学,也学了一些硬件相关的。我记得以前有面包板,往面板上插那些小元件做实验什么的,但是之后的话好像是硬件专攻和软件专攻就比较分开了。我的方向是软件专攻,基本上我学的就是偏软件的课程。


宫师姐:你提到说你后来出国读研究生了,这个选择是怎么做出来的?

分享者:可能是我爸妈的朋友的关系,他们的朋友的后代很多(基本上80~90%)都想去出国,有些去欧洲的,有些去美国的,但是去日本的据我所知好像就我一个。怎么说,从小开始就对出国有一定的向往,再加上我小时候的经验也是国内这跑那跑,所以对出去新的地方也没有什么抗拒,家里也是有些闲钱,也没有对经济有那么大压力,父母也没有要求我毕业了之后一定要开始干活赚钱。


我记得我爸跟我说了一句非常记忆犹新的话,毕业了之后你想去干嘛都行,只要别犯法就好,你想去读书的话,读书帮不了你,但是需要有钱支持的话,伸手要就行了。这句话给我很大的鼓舞。所以既然没有找工作的压力,那就去再深造一下好了。


宫师姐:为什么是日本,你当时去日本是读的什么专业?

分享者:为什么是日本?当时是考虑了要么去美国,要么去加拿大,要么去日本,因为我爸的很多同事他们的孩子都去加拿大了,说那边的生活还行,美国的话毕竟是最先进的国家,日本的话我当时就想着除非是能去最好的大学,不然就去美国,所以先申请了看看。日本的话,我基本上只申请了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基本上日本第一第二的大学,美国的也申请了一些。但是最早给offer的是东京大学、给了全额奖学金。美国这边的话我也没有申请到前10的,所以最后决定去日本。


我其实对动漫有一定的兴趣,因为大学看了三年动漫,到了大四的时候,我发现我自己根本没有学过日语,但是动漫的characters说的话我都能听得懂,所以当时想既然有这个能力去看看,也对日本有一定好感,就去了。


宫师姐:这样,所以你日语其实没有怎么费工夫就考出来了。

分享者:对,我觉得是学语言就是环境和兴趣最重要,看美剧日剧要比上课要好用得多。


宫师姐: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申请日本的学校都需要哪一些的东西,是怎么一个申请方法?

分享者:日本的话,就是每个教授如果他想收人的话,他会往大学的教授主页贴出来,就是说我要收人。如果想来的话,先给一封套词信,express my interest,说一下为什么我跟你的研究match。这封信是非常重要的。进去了之后,每个大学的政策不一样,但是一般会有三个月到半年的研修生时期,这个研修生不是研究生。研修生时期之后,你必须要过一个考试,过了之后才能正式成为master candidate。所以跟美国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日本的大学基本上去了一定会有个研究生资格考试,考试不过的话你上不了master,我觉得这个是最大的区别。如果考虑去日本的话,一定要搞清楚每个大学的考试,因为难易度不同。还有就是锻炼自己,看看能不能在半年之内把这个考试过掉,如果觉得过不了的话,我还是建议选非日本国家比较好。


宫师姐:你到了日本之后的研究生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分享者:Master的话也是跟国内一样,两年。我们基本上就是在研究室做研究,或者是在另一个campus上课。把学分修够了之后,能不能毕业的判断也是靠 professor做。像我们的老师,TA的要求是必须在国际上至少发两篇论文才能给毕业。基本上就是做研究、写论文,上课考学分这种生活,偶尔出去玩一下。


宫师姐:你当时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分享者:我的就是专业在日语叫情报理工,其实是跟信息工程差不多的专业,跟我大学学的网络工程,现在信息工程基本上完全相同的,就是日语的翻译不太一样。主要研究的方向是GPS在比较高楼林立的城市里的运用,特别是对自动驾驶上的贡献。我记得当时是有一篇论文叫 the global GPS positioning for automated vehicles in urban cities。


宫师姐:你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跟你的研究是有关系的吗?

分享者:不能说百分百没有关系。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Panasonic,算是embedded software engineer,开发的东西跟硬件距离很近,跟控制汽车引擎有关的。我做的事情就是在hardware engineer开发的硬件上开发一套软件,用来控制引擎这个东西,跟车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我觉得并不是百分百没关系。


宫师姐:但是你现在的工作好像跟你提到这个工作比较不一样,是不是?后来是怎么样的一个转换?

分享者:现在的工作是data engineer,做的事情是跟 data比较相关的,比如说build the data pipeline。跟以前的工作相比,我觉得唯一相同点就是我要用算法或者软件的基础知识,这是一定要用的,但是行业完全不同,需要考虑的事情也完全不同。现在的工作和以前的工作相比,如果说reuse的一些skills,其中有一点是跟客户negotiate跟客户扯淡的功底,我觉得在日本练得蛮不错的,有功底的基本上,所有client facing的work都可以做。


另一个方面是怎么说,因为我在以前Panasonic拿过一个专利,是自动驾驶系统防止被hack的一类专利。我觉得这个应该是为我现在的工作打开一道门,因为以前做这块就要处理很多data,现从事data engineer也要处理很多的数据。我自己是专利发出来以后觉得data应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自己对它也比较有兴趣,所以才开始的以后的转职、跳槽这一系列事情。


宫师姐: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你是怎么选择又从日本来美国了的?

分享者:基本上去日本了之后,我就是一定会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可能不会在1~2年之内实现,但在5年之内一定会实现。我基本上就是在日本生活了10年,这个目标实现了三个,第一个是在日本成功就职,就成功找到工作,第二个是日本的永居身份,第三个就是加入谷歌。加入谷歌之后,我下一个目标是啥呢?


在日本,毕竟对于外国人的glass ceiling蛮严重的,所以我就在想,毕竟还年轻,就是向“钱”看,怎么样才能向前看?来美国也算是个不错的选择。我当时就在跟进谷歌之后,就拼命在找内部转岗的机会。开始找到真正敲定了transfer到美国,也只不过经历了6~7个月,真的非常少时间,所以就来美国了。


宫师姐:这个动作很快,执行力真的挺厉害。

分享者:谢谢哈哈。


宫师姐:这样从高三的时候一直到现在,一段一段的虽然都是比较lined up,但是也是有这样那样的变化,你现在回头看感觉怎么样?

分享者:我觉得这个怎么说,我从小就不是一个能看到非常远的地方的人,我一般看最近2~3年我想干嘛,我就干这件事情。我高三时候想可能是待大学毕业直接去美国留学,在美国买房子,直接留在美国,但是现在我的想法和高三的想法有很大的区别。第一,我并没有这种非常强烈的愿望,就是一辈子留在美国,因为我知道有更好的地方。以后退休的话可能回日本,因为日本的生活要比美国好很多,所以我也不太清楚到底自己的愿望实现了没有,但我觉得现在的生活还行。


宫师姐:挺好。我们开个脑洞,假设说有时光机的话,你会想要对小时候一点的某个时间点的自己说点什么吗?

分享者:我觉得我小时候可能受父母的影响很厉害。父母都是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各种方面都非常保守,他们经常告诉我,你在试某件事情之前一定要确保自己不会失败,一定要想很多才去行动。我现在并不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建议。可能时代不同了,小时候如果想去试什么的话就去,特别是如果家里有那么一点点资本可以纠正你的错误的时候,想去试的话就试,大不了失败时候回家,还有爸妈对吧?


宫师姐:真不错,还有什么你想要分享的吗?

分享者:我觉得如果采访要给高三毕业的人看的话,我为数不多可以给的建议就是,一定要有一个中长期的目标,朝着目标努力。我觉得人最怕的一件事情是满于现状,没有什么可以努力去达到的目标,这样的话就是原地踏步。一定要想接下来自己可能三年以内要做成什么事情,比如你拿到什么资格、要赚到多少钱,比如说3年之后一定要结婚什么的,比如说大学4年一定要找个女朋友,什么目标都行,但一定要有一个目标。我觉得有一个目标要比没有目标会给自己很大的动力


宫师姐:好,谢谢你分享,我录音就先到这里。

分享者:Ok。


录音采访结束


宫师姐:我的目标是在今年高考前采访50位(已经超额完成啦)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记录下他们高三以及大学前后做出的那些选择,并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以求得到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独立人生故事数据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数据集能够帮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们拓展一些对未来大千世界的想象空间。


我不希望的,是加入我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故事加工,或者做关于特定选择的倡导甚至自以为是的建议——高三生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未加工的个人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多样收获,他们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如果你有共鸣,欢迎分享文章到你的朋友圈。关注公众号“撞墙笔记”,私信宫师姐、分享你的读后感。

7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切牛肉的固有体系和全新思路

我一直认为切割牛肉有几个各自独美的框架和配套的烹饪体系,且互不干涉,直到最近才发现自己思维竟如此被框住,值得记一笔。以下。 绞肉之外,牛肉切割系统大概有以下六种: 集市肉摊的牛肉:屠宰好的牛被分割成四块挂在肉钩子上,客人想买哪个部位就按照部位和重量割一团;例外是腱子肉,按个...

成年了,这108题你会做了吗?

在变成(中国)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之后,好像人们就要立刻从身心各方面变成"成年人"来做事。这其实是一个需要学习练习的成长过程,但是一般学校教育从来不包含这些(不知道大城市的那些名校初高中会不会好些)。学校教育之外,很多人也得不到系统性学习练习这些成年人“知识点”的机会或者资源...

72天访谈72人:高考后以及大学后,他们走了什么样的个人道路、长成了什么样的大人?

写在前面 从时间和社会维度来看,高考对很多人都是一个人生节点(当然,也有很多学子选择了职业教育,见《普通高等教育之外:访上海市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姜教授、谈国内职业教育体系》),无论高考后如何做选择,我们都一脚踏入成年世界。时间滚滚向前,高考之后,我们不再有规整的集体学习生活...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