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52号分享:热爱人文学科的理科生,在理想驱动下弃金融工程、赴美读文理学院,她研学美术史多年,开始appreciate人间烟火

分享时间:2023年4月

分享者经历:2005年山东高考理科 -> 上海经管类院校专业,“学以治天下” -> 功利环境中对大学教育幻灭,又发现美国文理学院教育 -> 脱产DIY美本申请,文理学院全额奖学金 -> 立志从事美术史研究,读博深造,又放弃做教职的念头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博士后 ->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西方美术史讲师

她说:“你不可能找到全部的信息,你就只是在你能掌握的信息范围内做最好的决定。”“你一旦有了一件你很想做的事情,你会想要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给它。”“这条路最后我自己走通了,非常幸运,但是如果任何一个环节上出了任何一个问题的话,我觉得可能下场就不会非常好看。”


读者预期管理:

  1. 录音都已征得分享者同意,目前都是拿手机录制的,没有专业设备和环境,音频质量一般;有些采访根据受访人的偏好只会放出文字版本;

  2. 我目前没有音频剪辑的能力,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音频都是一刀未剪、原样输出;后续有多一点时间再考虑优化采访形式;

  3. 我是第一次做采访,没有什么采访技术,普通话也一般;

  4. 每个人面对采访(尤其是电话采访)录音时的紧张程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分享的舒适度、以及回答的颗粒度也会不一样;

  5. 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是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在一些人生节点的选择,并选择了分享出来。请尊重他们的个体经历,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个体经历一样。


采访录音原文


宫师姐:好,我这边录音开始了,谢谢你过来分享。先请你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分享者:你好,我是山东人,05年的高三毕业,当时是理科实验班,你可能也知道山东是高考大省,高考竞争激烈。我高考正常发挥,去了上海一个经管类院校。当时17岁的时候填志愿的话,谁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嘛,非常懵懂,选了一个金融工程,因为感觉金融跟钱打交道,工程感觉非常跟理科有关,一头雾水,但是就这样决定了。


我开始大学生活以后,觉得很无聊。我就发现大家所有关心的东西只是找好的实习、毕业以后去四大。那个时候四大很火,月薪5000,现在可能肯定不止这个数了。我就觉得非常无聊。我对大学的想象,它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地方。因为我对自己和这个世界有很多疑问,大学的体验应该是可以帮你找到地图、给你一个方向的一种体验。结果完全不是那样,完全是功利主义、就业为上的那种状态。所以我整个人就进入了一种对大学教育非常幻灭的状态。


当时我上一门课,我印象很深刻,就是上着上着当时我决定我不能这样下去。那是会计课,上会计课我就发现真的好无聊,大家现在回头想想看,其实很有用,但是当时的17岁的我充满了各种非常浪漫的想象,所以会计是最打破想象的,就非常机械。当时我自己在图书馆待了很久,经常看各种各样的书什么的小说,就充满了理想、对大学和人生幻想,觉得现在大学生活的现实完全不能支撑那些幻想,就很苦闷。


这种情况下你就会去找一些跟你有类似想法的人,也不满足于现状的人。我就认识了几个朋友,这几个朋友变得非常重要。其中有一个人就申请到了美国的文理学院,通过TA我知道了文理学院是什么样的一个东西。Liberal arts education基本上前两年是进行一个通识教育,你不需要选择自己的专业,你可以尝试各种各样的学科,你在第二年的时候再确定你的专业,所以它是一个在人文教育的通识基础之上的这么一个本科。我听到TA讲这个教育系统,是在跟TA去桂林玩的火车卧铺,TA印了一篇文章给我,是一个美国当时一个文理学院的教授写的,讲为什么文理学院是世界上最好的本科教育。我看了以后,一下火车,我就决定我要试一试这件事。


第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钱的问题。我们家都是工薪阶层,我爸妈都是中学老师,我了解了一下,我就知道我是一定要拿到全额奖金才有可能去美国上学的。我也没有钱参加辅导班,或者是请那种留学机构,因为他们要提成,而且很贵,所以我就全程DIY。当时就去找朋友聊,更多的是用国内的一个网站,我就去读各种各样的经验,就买那种盗版的SAT的书,就开始自己准备。后来被录取,也拿到了全额奖学金,就这样来到美国。


我当时对国内大学教育的那种功利性和工具性强烈不满,产生了一种很强的反应,这种反应让我激发出了很多的动力。你懂的,人就是不破不立,这种状态。当然这可能就是年轻的时候有的那种冲动。在美国读文理学院,读得很开心,当然文化上各方面适应上还是有很多的culture shock,但是总体来讲的话,我觉得我的知识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我大一上了8门课,自8个不同的专业,从什么社会学,地理,政治学,我都上了一遍。后来大二的时候我就决定要专修美术史。这个选择在那个时候也不是非常常见,因为大部分中国人来到美国读本科的,大家不是数学就是经济,还是比较求稳。我们学校在纽约那边有一个华尔街的项目,所以很多人是想着说毕业以后去华尔街,或者是咨询公司,读MBA,就这种中产阶级生活的康庄大道。


但我当时就没这么想,我就觉得美术史很有意思,我就想读美术史。当时很多人也警告我,说你这个完全没有用怎么样,但我可能年轻气盛,我就觉得这是我的知识生活,我既然喜欢的话,我就想把它做得好一些。所以当时做选择周围很多人都不太理解,当然我爸妈比较开明,虽然他们也不太知道这个是干嘛的,一是因为奖学金是我自己挣的,毕竟不拿他们的钱,所以我讲话做决定就硬气一点。另一方面的话,我父母真的是很开明的。因为这些原因,我就决定读美术史,开始学法语,大三的时候去法国交流了半年,回来的时候就是大三到大4之间的夏天,我当时就想到想要做大学教授,在文理学院这种山清水秀的地方教美术史,我觉得挺开心的。


人很多时候想法挺简单,你面前那个环境给你很多的回馈,你其实做决定的范围是很小的。也无所谓,因为也没什么可害怕的。你不可能找到全部的信息,你就只是在你能掌握的信息范围内做最好的决定。我就决定读博,当时就申请学校,拿到了哥大的offer,我就来纽约读博。实际读起来是挺痛苦的。我是直博,没有读研究生,就有一点一口吃了个大胖子的感觉、很难消化。所以当时这个过程就是比较痛苦。


中间的话又因为发现自己想写的论文,其实是跟中国和日本交流有关的,就是南宋末年到元初中国和日本的交流,特别是在禅僧寺院的范围内,我就发现我就一定要学日语,因为我日语如果不掌握不好的话,也没有办法完成这个博士论文,所以我就休学休了一年,去日本学日语。完了以后,又在日本待了一年多,就地做现场调查。


写论文写得很痛苦,但是要告诉自己一定要写完,不管后面做什么。那时就已经不想做professor了,因为我觉得好痛苦,虽然我很热爱美术史,但是我想我可以以其他的方式来继续跟美术史打交道,不一定要以大学教授的方式。所以 long story short,博士毕业以后,我就去了大都会博物馆的亚洲部门做了一年的博后。从去年秋天开始,我在哥大全职教本科生核心课程的美术史的概论,具体讲是西方美术史,但是我会穿插一些西方以外的文化文明传统的艺术作品。这就是我整个从高三到现在的一个历程。


宫师姐:你能不能分享一下,目前相当于是在高校做老师,相当于跟你之前想象的做教授的路线差不多,是不是?你当下的一个工作还有生活节奏是什么样子的?

分享者:我现在是做全勤讲师,讲师的话和一般的教授还是不一样。因为教授的话是你需要做很多研究,要进行学术期刊的发表等等。你能不能够受聘成为终身教授,是需要有一个大家严格审核过程的。讲师的职位的话,我现在做的工作就是纯教学。


我自己比较喜欢教学这一块,因为我觉得这种和学生的互动,深入浅出地把比较复杂的美术史的东西来以一种让他们觉得非常可以接受,并且觉得很有意思的方式来跟他们进行沟通交流,我觉得这个过程对我来说很有成就感,还是很有意义的。哥大的很多学生,这可能是他们一辈子唯一一节美术史课程,对我来说的话,这里面就有一些情怀在里面,希望能够把美术史的美妙和艺术的这种美好能够尽量多得让大家感受到,希望他们以后离开了哥大以后也能够去进到一个美术馆,或者在他们个人生活的视觉环境里面,能有一个更好的鉴赏能力。这是我自己的一个小小的情怀。


生活的话,我现在教书教两个sessions,每个session有21个学生,所以我负责的学生是42个人,哥大的教学就是小班教学,课堂会有一些讲座lecture的部分,但是大部分时候是一种互动的状态。哥大管这个叫Socratic method,就是那种苏格拉底式的一问一答这种,所以是非常互动的,注重的是口头表达,大家就是在一起观察、表达、讨论、总结这样一个过程。


薪水的话其实在纽约来讲的话应该是非常少的。因为前两天Bloomberg刚也发了一篇文章,说在纽约赚10万美金的话用起来大概像3万6一样。如果你想赚钱的话,这个工作并不能给你很多金钱上的满足,但是从对我来说的话,我现在对钱没有太大要求,这方面不算有压力,另一方面work life balance非常好,基本上一周去两天,一天教三个小时,剩下的三个工作日时间都非常自由,我就有时间去做一些我自己的事情,比如说看书、去美术馆。我最近也是在找各种各样的人聊,因为我也打算进行一个职业转型。现在状态是钱不多、但是对我来说够用了,有很多闲余时间,这样的状态。


宫师姐:真不错,我们把这个时间倒一倒,你高三是在理科实验班那个时候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状态?

分享者:高三理科实验班就是级部前100名,分成两个班这样子。山东是很苦的,我看你自己也分享到,我也是每天早上5:30起床,我们家虽然就住在我高中对面,但是我爸要求我每天早上起来,他就是要锻炼我的意志。我这个人从小不喜欢早起,所以比较痛苦,一天的开始是比较痛苦的,早上睡不醒。基本上6:40还是7点左右就要开始上早自习,一直到下午6:00回家吃饭,回来上晚自习的话,基本上持续到晚上10:00左右。我有很多同学会继续回家以后继续加班加点,我不加班加点。我回家以后会喝一杯我妈给热好的牛奶,电视上播笑傲江湖,我就会看一点笑傲江湖,幻想一下高考以后的那种江湖人生,就睡觉了。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作息,是非常严格的,山东的话你知道基本上到高三周末都会补课,所以我唯一的闲暇时间可能是星期五下午3点以后,可能有几个小时时间,加上星期六上午,完了其余时间都要补课的。虽然这样讲是比较苦的,但是我父母比较宽松的。我也比较幸运,我比较适合应试,成绩基本上都是在年级前5名这样子,我们年级一共有800多个人。我觉得这是幸运,因为我知道有很多人他的才能不在应试教育上面,我可能正好比较适应,所以说这方面没有太大压力。


我高三比较开心的一件事情,是我有很多很好的朋友,反正大家一起苦的话就会苦中作乐,其实朋友是很重要的,让你觉得好像也没有那么糟糕。传一传纸条,下课吃一个夜宵,青春年岁,其实我回忆下来的话,并没有觉得很苦。当然,离开山东以后,或者出了国以后,你会发现,苍天啊别人的高中下午2:00就放学,你就对比一下,会觉得我们山东的应试教育真的是太太太残酷了。但是身在其中的时候并没有这样觉得,我反而觉得挺快乐,这个是很幸运的一点。


宫师姐:真好。你提到上大学,你是选择了经管类的专业、经管类的院校,后面又很快有一个对这方面的幻灭。你能讲一讲你心理历程吗?

分享者:心理历程,可能因为我爸爸是高中校长,他其实对教育还蛮有想法的,他当时在我们小城市做教育改革,一开始受到很多阻力,但是后来做得比较成功,就得到了很多支持。我对教育有一种理想,我总觉得一个人应该可以通过教育来达到让自己在历史和世界中定位,这样想起来有点可笑,但是那个时候的我确实对教育有这样的想法。


当我去了上海以后,开始上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当然实际上讲我觉得像学经济学的话,它也是一个可以让你很有效的了解世界怎样运作的工具。但是我觉得可能因为当时我学校的氛围,还有我身边的同学,女生很多心思是用在谈恋爱上面,要么是用在找一个安稳的银行或者四大的工作,所以我就感觉到有一种落差。


我其实是有很多人文方面的一些兴趣,高中虽然是理科实验班,但山东选文理分班很早,我非常喜欢历史和地理,我对政治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你知道我们那时山东的文科三门是绑定的,没办法选。当时我的文科理科成绩差不多,但是因为我们高中的学校理科实验班的师资力量比文科要强很多,山东很多学校都这样,你也一定也知道。我最后因为实际考虑就选了理科,但实际上我对历史和地理是有很深的热爱的。我妈妈是初中地理老师,小时候也经常到处旅游什么的,所以人文方面的兴趣一直都有。


进了大学,我就以为要进入一个深度滋养自己的地方,虽然说学经管类的,但是我觉得经管类可以学以治天下。结果我发现大家对学校的态度,完全是把它工具化、职业化。我17岁的心灵就有一些失望,就进入一个很黑暗的时期。


宫师姐:你的这个阶段是发生在大一的时候吗?你提到说你就立刻开始准备SAT,那个是大一还是后面的时候?

分享者:那大概在大二。我大一刚进去,一开始还挺开心的。我最喜欢的可能是大学英语,因为英语是我一直很强的科目,我觉得我自己在语言上面还是有一点点天赋、有很大的兴趣。也可能一种好奇,对人文有兴趣的人都有一种好奇心,就是想要了解一下除了自己的生活语言文化环境以外另外的可能性。就这种好奇心,我觉得是让我走到今天很重要的原因。大家很多人出来,其实好奇心是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想要看一看、试一试。这个应该是人的性格的一部分。


还有很重的原因,就是认识了那些朋友,有些朋友我们现在还有联系。那个申请到美国的文理学院的朋友,眉飞色舞地跟我讲文理学院的教育,我当时听TA一席话马上就动心了,我就开始着手准备。


大二就非常的苦闷。我甚至想过很蠢的一个事情,我甚至想过重新高考。我一开始以为是学校的问题,那就重新高考、重新选择,换一所学校。当时我父母就来劝我。幸亏我没有重新高考,因为你想,山东高考太残酷了,对吧?就没有意义。当时我的心情已经到那种沮丧到那种地步,我要重回火炉里面。我父母很好,他们劝住了我,我想我就另寻他路,在这个时候我就正好了解到文理学院这个事情。


宫师姐:真的是很不错,而且很及时。

分享者:那个过程非常痛苦,就是你要寻找一个出路这种感觉。


宫师姐:也是因为这个过程太痛苦了。像你这样的话,申请也需要时间,你当时是转学还是重新入学?

分享者:我就重新读了。


宫师姐:这个也是一个很大的放弃,放弃了两年的时间。

分享者:对,放弃了两年。而且我当时准备申请的时候,因为SAT在大陆是没有考点的,我要去香港、新加坡考,我就需要钱,我就跟我爸妈要,他们说那可以给你钱、你可以买机票,但是前提是你得保证你在上海的学业。我当然是口头上答应了他们,但是你知道,人在那一种状态下面,你一旦有了一件你很想做的事情,你会想要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给它。


实际上讲,他们的建议是很有道理的,人总是要给自己留个退路,但是19岁的我就没有想那么多。我是休学还是退学,记不清了,反正就是破釜沉舟。现在想想很蠢,因为没有给自己留任何后路。所以我觉得我应该会给当时的自己说你应该给自己留条后路,不要把事情做得这么绝。但是当时自己没有想太多,因为太激动了,就忽然有一个非常想去的世界,你懂的,年轻人就是那个样子。这条路最后我自己走通了,非常幸运,但是如果这个环节上出了任何一个问题的话,我觉得可能下场就不会非常好看。


但是我对自己有一种莫名的乐观和信心。我觉得说不管了,人活一辈子还能给自己憋死?这种莫名的乐观我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可能也跟性格有关。但是最终这条路我走通了,拿到全额奖学金。父母也很开心,只不过就走得很远的话,我是独生女,他们这么多年也做出了很多牺牲。


宫师姐:真不错,我们开个脑洞的话,如果说有一个时光机,你会想要回去某个时间点跟那个时间点的自己说点什么吗?

分享者:我想想,如果我能回到17岁的话,我可能跟她说,其实你完全可以把金融工程学位读完的。


宫师姐:这个是为什么?

分享者:这个是因为我后来人生状态变了。现在我老公其实是做金融咨询方面的,照17岁的我来讲的话,我会觉得这种人简直俗不可耐,你知道的,年少轻狂、就清高对吧?你就觉得大家都往华尔街跑,我偏不,有那种叛逆心理。但是我后来二十多岁、二十八九的时候,我就觉得你干嘛跟钱过不去?如果你能既能赚钱,也有情怀,这不挺好的?我现在其实跟我老公学很多,跟他聊天,我们就会聊股市什么的,我就觉得这样讲经济学很有意思。


可能是因为我17岁的时候遇到的老师、学校的环境,让我感觉到学经济学的人都是那种俗不可耐的人间烟火。可是现在的我心态不一样了,所以我就想我如果有一个金融工程的学位也蛮好的。我觉得可能如果我能给17岁的我说一句话,就会说,不要把任何事情否定得太快。如果你有机会学什么东西,而且你已经在做的话,那就把它做好。这是我对自己的忠告。


宫师姐:好,谢谢你分享,我就先录到这里。

分享者:好。



录音采访结束


宫师姐:我的目标是在今年高考前采访50位(已经超额完成啦)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记录下他们高三以及大学前后做出的那些选择,并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以求得到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独立人生故事数据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数据集能够帮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们拓展一些对未来大千世界的想象空间。


我不希望的,是加入我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故事加工,或者做关于特定选择的倡导甚至自以为是的建议——高三生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未加工的个人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多样收获,他们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关注公众号“撞墙笔记”,私信宫师姐、分享你的读后感。

5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切牛肉的固有体系和全新思路

我一直认为切割牛肉有几个各自独美的框架和配套的烹饪体系,且互不干涉,直到最近才发现自己思维竟如此被框住,值得记一笔。以下。 绞肉之外,牛肉切割系统大概有以下六种: 集市肉摊的牛肉:屠宰好的牛被分割成四块挂在肉钩子上,客人想买哪个部位就按照部位和重量割一团;例外是腱子肉,按个...

成年了,这108题你会做了吗?

在变成(中国)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之后,好像人们就要立刻从身心各方面变成"成年人"来做事。这其实是一个需要学习练习的成长过程,但是一般学校教育从来不包含这些(不知道大城市的那些名校初高中会不会好些)。学校教育之外,很多人也得不到系统性学习练习这些成年人“知识点”的机会或者资源...

72天访谈72人:高考后以及大学后,他们走了什么样的个人道路、长成了什么样的大人?

写在前面 从时间和社会维度来看,高考对很多人都是一个人生节点(当然,也有很多学子选择了职业教育,见《普通高等教育之外:访上海市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姜教授、谈国内职业教育体系》),无论高考后如何做选择,我们都一脚踏入成年世界。时间滚滚向前,高考之后,我们不再有规整的集体学习生活...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