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时间:2023年4月
分享者经历:不修边幅的单纯理科学霸 -> 高考内蒙第76名,上不了清华那就不去北京 -> 看招生办老师,懵懂地选择了传说中的前沿专业材料工程 -> 本科继续学霸搞科研 -> 保送上海研究生,疯狂跨专业实习 -> 疯狂面试,70+个offers中选择联合利华管培生、销售大类工作 -> 在互联网酒店旅游行业爆发中踏浪而行 -> 国企高管
他说:“你不会在每一次都选对的,你也不会每一次都选错的,但你只要在每一次都做慎重的考虑,选完之后在你选择的那条路上尽你的全力,基本上我自己和我看到的周边的人有这样方法论去推进自己的选择也好,学习也好,工作也好的人,大家都还是挺成功的——成功的领域可能有所不同,但是都是挺成功的。所以重视每一次选择,但是不要让选择的压力把你打垮。”
读者预期管理:
录音都已征得分享者同意,目前都是拿手机录制的,没有专业设备和环境,音频质量一般;有些采访根据受访人的偏好只会放出文字版本;
我目前没有音频剪辑的能力,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音频都是一刀未剪、原样输出;后续有多一点时间再考虑优化采访形式;
我是第一次做采访,没有什么采访技术,普通话也一般;
每个人面对采访(尤其是电话采访)录音时的紧张程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分享的舒适度、以及回答的颗粒度也会不一样;
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是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在一些人生节点的选择,并选择了分享出来。请尊重他们的个体经历,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个体经历一样。
采访录音原文
宫师姐:好,我这边录音开始了,谢谢你过来分享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分享者:要用一个代号来叫我自己的话,就叫“营长”,我应该是2003年高考的,理科生,内蒙古包头市,现在在上海。我现在的职业,简单来说是国企高管。当下的生活感受,我来这么形容:到今年年底我40岁,2010年开始工作到现在13年,一直在上海,期间有到北京去短暂地工作过三年,一直也是跟着互联网的风、跟着酒店行业的风在快速成长,经历了互联网的大爆发时期,也经历了疫情三年对互联网对旅游对酒店行业沉重打击的时期。今天此时此刻国内的整个疫情的防控彻底放开,整个经济也在恢复。当下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就是可能工作终于回归正常。但是有很多在严寒中屹立不倒的企业,可能往往在春天、在雪化的时候最后倒下了,还在从事互联网也好、酒店也好、旅游也好,这些行业的人,其实大家现在是既有非常强的动力,又有很大的压力。在当下生活感受前面讲一段整个背景。
现在生活,基本上是比较标准的5+2。经历了年轻时期的那种一周7天,我们还不是每天工作12小时,最巅峰的时候应该是7×14,7×15。现在标准的5+2,工作的时候认真工作,全力以赴,周末会尽量把时间花在家人和孩子身上,尤其是孩子,我的孩子今年10岁了。收入水平,现在在RMB 300万左右,在整个市场上可能它不是一个很高的水平,但是在国有企业它很高。例如我现在的薪酬在整个我所工作的集团里面,大概是第一高薪这么样一个感觉。这也是没办法,因为传统体制内成长起来的人的收入,包括我的老板的收入都没办法跟我比。
现在的整个工作的压力,其实就和我前面讲的一样,经历了这个行业的大的变动,寒冬之后在复苏的时期,你既要卯足劲儿让整个企业去前进,又要对这个前面已经积累了很久的这种伤疤病痛进行祛除,你同时还要在很复杂的情况下去处理好整个国企或者是政府或者是市场多方机制里面带来的“人”之间的这种复杂问题。我说的再直接一点,可能就是又要裁员,又要完成高目标,又要把政绩工程都做好。这就是当下的我的主要工作。
生活上,前面讲现在周末会放很大的精力来陪孩子。确实人都是有成长过程的,从以前年轻的时候只想着工作,包括小朋友小的时候也并没有花足够的精力去陪TA,到现在TA逐渐长大了,我也逐渐长大了,我也更懂得去关心TA了,所以周末的时候陪着孩子成长,也还是挺有意思的。看着TA的成长,有时候就会想我小时候是什么样的。也不得不感慨是说现在的孩子,包括可能现在在读高中的孩子,大家成长的时间,可能跟我们来比的话,大家成长的环境、时代都是黄金时代,这个真的是非常的好。
未来的预期还是比较希望能够再做点事,因为我确实一路运气都非常好,到今天为止工作13年,在整个互联网、在线旅游发展的黄金时代,我是其中的缔造者之一,有幸经历了其中所有的事,并且主导了几乎与酒店相关的大部分的事情。目前工作,帮企业做整个的数字化转型,业绩的整合、产业板块的整合也做了很多事儿。所以站在现在这个节点,39岁40岁这个时间节点上,很希望能未来的十年给国家也好,给企业也好,再产生一点有影响力,对后面的年轻人有帮助的水花,还是比较希望能够有这样的贡献的。
宫师姐:特别好,谢谢你分享的这么细,感觉还是蛮有感慨的。我们先把时间倒一倒,回到可能高三的时候,有点久远,你高三的时候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有没有到现在还特别记忆鲜明的一些回忆?
分享者:高三的时候还是记忆犹新的,毕竟是那个时候生活比较单纯。我的高中时代,尤其是高二高三,基本上是以学习为主,可能占了99.99%,我当时应该一直属于学霸那种类型,非常喜欢学习,从小家庭的教育是唯学习论。你学习如果不是第一名,那么你要成为第一名,真的就是这样的。我们当时的高中在包头市里算还不错的高中,但也不够好,所以高三的生活我记得当时的几个关键词,一个是自己非常玩命地学,我确实是一个学霸,题海战术什么战术基本上我都刷过的,印象中确实是说不大有没做过的题目,但凡市面上有的题目应该都做过。
这个也不是说个人有什么超能力,真的没事就做、没事就做,就越做越快了,这种感觉。还有一个因为刚才也讲是说高中还不错,但是也有一些老师不太好。其实那个时候我们的班主任也蛮希望学习好的同学多给同学讲题的,在高三那个时代也比较单纯,也很正向,所以那个时候高三还有很大的一个关键词叫给别人讲题。基本上我印象中高中的班级70多人,应该每个人我都给他们讲过题目的,而且每个人都讲过很多。印象中白天上课到下午7点结束,出去吃个饭,还有晚自习。我们那时候在学校要上晚自习,8:00~11:00,这个时间段基本上就是大家轮流过来问我题目,我轮流再讲。这是整个高三的学习生活,也基本上没有啥修不修边幅啥的。我应该上大学之前都没刮过胡子,所以刚上大学的时候胡子都很重,所以能想象我高三是一个什么样子,180斤左右、没刮过胡子、头发是必须得剪的时候才剪,就是这么个形象。
所以你想想这样形象和这样一个纯学习型的同学,恋爱经历确实高中没有,但是最鲜活的记忆还是有的。最鲜活的记忆跟恋爱经历有点关系但不是恋爱,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之间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当时应该是晚自习之前,有女同学说要不要一起去吃饭,我当时基于一个学霸和直男的最本能的反应,我说,“跟你一起吃排队太长,吃饭的时间太长,影响我后面给别人讲题,我还有事我先走了。”这可能算是整个高中生涯到今天为止回想起来都觉得还是真的是钢铁直男才能说出来的话,那个时候还没有“钢铁直男”这个词。
宫师姐:真的是很有画面感哈哈哈。所以后来你高三高考结束之后,是按照什么样子的因素选的大学还有专业?
分享者:这个倒是真的可以再分享一下。我当时选的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因为什么因素选大学怎么选专业?其实很坦白说,我并不知道今天的高三的学生或者是这些年轻的同学,大家掌握的知识和背景是否足够帮你们支撑去做选择?我那个时候什么都不知道。那个时候,在那样的成长的环境里面,基本上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当时在我们那个时代流行说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特别好,就这么选了一个材料。这个材料科学工程具体是干啥的呢?咱也不知道,也是在大学里面才知道的。
当我走到浙江大学去报到的时候,我的宿舍的朋友告诉我,你高考成绩那么好,在你们学校在你们省排名那么高,你干嘛要选这个专业?我们这里考的成绩很好的排序靠前的同学都去学什么什么去了,你怎么跑到咱们这个专业、在学校里是算中下游的。我当时有点傻眼。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就是基于当时“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选了个新材料,走到大学以后又忽然意识到,怎么会这样?当时觉得自己被自己的环境限制,也确实没有什么人去沟通,就草草“卖掉”了。
真正在大学里面开始学习的时候,我很快调整了自己的思路。什么概念?也不能说叫365行行出状元,但是当时想的是说,我在大学的学习更多的是学习一个方法论,而不是纯知识,那么每一个专业可能都能给我们提供方法论。我方法论学得好,后续我可能还有转专业的。可能也就是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大学的前两年我也很玩命地学习,到后来成绩也还可以,又读了个研究生,当然这研究生是在上海交大读的,还是本专业,但真的到工作的时候就完全和专业不相关了。我去做了联合利华的管理培训生做了销售。
再回顾起来当年参照什么因素选的大学,当年在内蒙古考了76名,清华大学只招45个,上不了清华可以上北大,但北大只能去数学系。其实数学系也挺好的,但是我就是只想上清华,我觉得去不了清华去北京很没面子,在我们那个时代,真的是这样的。北京以外可能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南京大学都挺好的。怎么选择大学?当时招生老师去我家,第一个去我家的是浙江大学的,我就选了。
选专业也确实没什么逻辑,但是这个事情这么多年回想下来,优先选一所好的学校,有好的氛围去学习自己的方法论,后续很多的事情其实都会发生改变的。我的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我现在有很多同学他们研究新材料,有在神州飞船项目组里的,也有在上汽通用大众的,还有在核电站的,还有一部分同学已经在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包括美国的一些大学都有做对应研究,最快的也已经有正教授这种级别了。所以我这个选择虽然有点懵懂,但也没有后悔。
宫师姐:真不错,你既然发现这个专业跟你之前好像想象的不是很一致,你后来为什么选了读研究生又读同一个专业?
分享者:当时的想法是这样的,当时在浙江大学在杭州待了4年,选择读研究生是说我如果选择同专业继续读,我就可以直接保送到上海交大去。如果说要换专业,还得自己再去考一下,当时单纯是不想再考了,觉得保送我就想换个城市。当时我的成绩保送清华有点难,所以就想想我要去上海,就保送到了上海交大。我的学习和专业的选择、大学的选择都是一个并没有很强的自己一定要如何,而是顺着大的形势看,有什么选择我就选了,我就去了,但是我一旦选了去了,我都会把那条路尽可能走得好,是这样的感觉。
宫师姐:你这样回头看的话,大学生时候还有研究生时候的当时的一个生活状态,除了你提到的好好学习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记忆点吗?
分享者:这点也可以给大家分享,也算是做个自省式的给大家的提醒,尤其是我的大学时代。我把大学和研究生分成两段,我的本科时代我仍然是学霸,我基本上还是在学习。直到本科快毕业的时候,找了我当时的女朋友,也是我今天的太太。大学时代里面,因为我是北方人,内蒙古人在浙江上学,整个宿舍我们那个时候刚开始是5个人,一个内蒙古人,一个陕西人,三个浙江人,三个浙江人分别来自于宁波和大绍兴下面的县。
整个大学生活里面,我觉得非常建议大家去好好体会一下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什么概念?因为我们当年太多的精力都在学习,或者是男同学打游戏打篮球,女生大家在忙啥,应该也有类似的忙法。但是其实我们在交流,大学真的是一个很好的能够和不同地方的同学去交流、去学习他们风土人情的机会。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你和这些同学有足够多的交流的时候,其实你对那个地方的人文风俗是有熟悉度的。那么你了解了这些东西之后,它是对你的一种潜意识的培养,会在若干年之后或者是在你后续的履历里不经意间派上用场。
回想我到今天为止,我和浙江人打交道特别好,因为浙江大学确实有好多浙江人,我那个时候基本上浙江的每一个城市的同学我们坐下都能聊聊。包括当时我记得有一个云南来的同学是白族的,我们也会聊很多天。等到后面作为携程集团的副总裁到云南去出差的时候,也碰到了一个高星级酒店的总经理,他就是白族的。坐下来跟他聊的时候,其实这是一个听起来稍微有点飘渺,但是真的对你的底层素质是有帮助的。这是第一个能提醒大家分享的。
第二个是说我为什么说要把我的本科和研究生拆分成两个阶段,我本科专注于学习,研究生基本上学习上的精力比较少,就疯狂地实习,各种实习,参加各种项目。咱们应该也是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参加腾讯的一个活动认识的,一晃已经十几年了。研究生时代在搞好日常基本学习的同时,有大量的时间可能去跨专业去实习。为什么要跨专业实习?确实你并不知道你自己到底擅长什么,到底爱好什么,你只有在不同的这些实习的经历里面,你才能发现自己喜不喜欢,爱不爱好,擅不擅长。
我举个非常直接的例子,我当年读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我本科读得很不错的,我发论文发的影响因子是非常高的,基本上我大学本科发的论文够博士生毕业了,是这样一个形象。时隔这么多年,站在我的同学们面前,大家说谁都可以去做销售、做企业的老板、做管理团队的人,就是没想到你这搞科研的人会走上这条路。说这个话的同学当年是我们宿舍里的学渣,天天打游戏的,他现在是同济大学的副教授。所以说真的是差异很大。
最后如果说给高中的同学看大学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非常鼓励大家去住校,即便你家在大学本地。因为你们这一代同学,物质和精神生活是非常富足的,你们要学会的是和人交流,哪怕是和人不愉快地交流,如何在社会里在和人交流的过程中取得成长,挺重要的。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我相信这一代的高中孩子的父母应该也是我职场很多同僚的年纪,他们肯定是给孩子创造很好的条件,那么这些孩子有了足够的非常棒的智商、情商和身体素质之后,再在校园生活里面去陶冶锻炼一下自己的社交能力,可能这个孩子也会更加的全面。
宫师姐:说的特别好。你提到你研究生毕业之后是去了联合利华做管培生做销售,这个是怎样的一个选择?
分享者:这又是一段故事,就是当时在上海交大读材料学的研究生,本科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上海交大读的是材料学。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有很多的机会。所以在我读材料学研究生期间,我就去尝试了各种实习。有商业银行的实习,有咨询公司的实习,这些实习不高端,大家不要觉得特别高端,听起来很炫酷。基础的实习生去干的都是很基础的抄表格、算数字,很多都是从这些开始的。找工作的时候,我当时也立了个flag,我就说我要通过面试各种各样的公司来找找我到底想去哪一家公司。
我那个时候很认真,海投简历,我记得总共是300多次面试,拿了70多个offer,那个时候所有的同学也很震惊,你到底在干嘛?我说我也不是刷什么个人存在感,我只是觉得我们很难有机会在还是学生的时候通过面试去接触到那些企业比较中高层的领导干部,所以抓紧这个机会去成长。我当时真的是这么想的,我其实那一波面试里面见到了很多企业的管理层,人家给我面试的过程中也对我有很多帮助。
为什么当时选择联合利华?也是一个随遇而安的选择,什么概念?我记得从8月底开始找工作,找到12月初了,我觉得算了该收手了,那么手上的offer挑了挑,我当时大概的想法已经比较明确了。在这么多找工作沟通的阅历里面,我比较明确的一个想法和选择,我要做销售。在看了投行咨询公司、银行销售、市场营销和我专业类型的工作之后,我自己做了个判断,我觉得以后想做一个企业的大老板CEO——当时真的就是这么想的——我研究完之后,认为要么做CFO,要么做大销售,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企业的掌舵人。CFO的话,专业知识差异有点大,没办法做。那我就做大销售。
至于当时的投行、咨询公司,起点很高,后面就保持比较平稳了,就很难再往上走,因为你永远都是个顾问。就像当时确实有很多同学说你为什么不去投行?我说它可能永远是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但它不是最高。那本专业的工作当时为什么不做?确实也拿了很多本专业类型的工作。当你在整个这一圈的面试也好,交流也好,沟通也好,见过这么多之后,你再对照自己的性格特点,我发现我并不是能够非常安分地去做科研的人。所以后来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状态,在销售的框架里面做选择。当时有两个选项我记得很深,一个是美孚的销售,当时埃森克美孚还是全球最大的公司,还有一个是联合利华。我想去联合利华,因为快消这个行业还是挺培养人、挺锻炼人的。就是这么个选择。
宫师姐:太厉害了,我只能这么说。你这样回头看的话,从高三一直到大学毕业之后的一个择业的过程,其实真的是做了好多次非常深思熟虑的选择。你现在回头看这一系列你怎么看?
分享者:这也是很想分享的一句。我不知道现在的年轻的朋友大家怎么想,但是我当年一直是一个内心很容易有压力的人,什么概念?就是我在每一次重大选择的时候,我都会高度重视到让自己有点过于紧张,总觉得这次选择会带来如何后果、假如选择错了会怎么着,我总会有这样的担心。但是时隔这么多年、做了很多次这样重要的选择之后,我想一定要分享给大家的是,在这样的选择的时候慎重考虑,选了就上。
你不会在每一次都选对的,你也不会每一次都选错的。但你只要在每一次都做慎重的考虑,选完之后在你选择的那条路上尽你的全力,基本上我自己和我看到的周边的人有这样方法论去推进自己的选择也好,学习也好,工作也好的人,大家都还是挺成功的——成功的领域可能有所不同,但是都是挺成功的。所以重视每一次选择,但是不要让选择的压力把你打垮。一次选择失败不算什么,高考失败也不算什么,你人生中有很多很重要的机会,这些若干个重要的机会,你整体选对多几个,或者是你选对的、坚持走好,选错的、你把它做好,都没有那么大影响的。如果真的有时光机的话,我特别想对对当年的我自己说,不要那么有压力,其实你只要好好走,哪一条路都能走到罗马的。
宫师姐:太好了,谢谢你的精彩分享,我就先录到这里。
录音采访结束
宫师姐:我的目标是在今年高考前采访50位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记录下他们高三以及大学前后做出的那些选择,并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以求得到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独立人生故事数据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数据集能够帮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们拓展一些对未来大千世界的想象空间。
我不希望的,是加入我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故事加工,或者做关于特定选择的倡导甚至自以为是的建议——高三生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未加工的个人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多样收获,他们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关注公众号“撞墙笔记”,私信宫师姐、分享你的读后感。
Comme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