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45号分享:在家人影响下做职业选择的文科生,海归香港在国企银行做中台,她说平淡也挺好

分享时间:2023年4月

分享者经历:普通班文科生 -> 随大流“家里蹲”在广州读大学,按家人分析选专业,第二志愿录取法学院 -> 受家人影响放弃律师路,学会计双专业 -> 短暂放弃出国、底部投行工作 -> 美国金融硕士 -> 纽约X行实习,向往前台 -> 海归香港,国企内转中台,业余学习

她说:“我当时就特别怨父母,就说为什么要让我学文科,生存这么艰难。”“到现在看,其实父母对我的一些职业判断、选择还是比较精准。”“我的生活就是过得非常平淡,可能会跟自己说可能再努力一点,但是其实现在这样也还可以。”


读者预期管理:

  1. 录音都已征得分享者同意,目前都是拿手机录制的,没有专业设备和环境,音频质量一般;有些采访根据受访人的偏好只会放出文字版本;

  2. 我目前没有音频剪辑的能力,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音频都是一刀未剪、原样输出;后续有多一点时间再考虑优化采访形式;

  3. 我是第一次做采访,没有什么采访技术,普通话也一般;

  4. 每个人面对采访(尤其是电话采访)录音时的紧张程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分享的舒适度、以及回答的颗粒度也会不一样;

  5. 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是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在一些人生节点的选择,并选择了分享出来。请尊重他们的个体经历,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个体经历一样。


采访录音原文


宫师姐:好,我这边录音开始了,谢谢你过来分享,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分享者:我叫B,现在在香港,高考是2010年,家在广州,学文科。


宫师姐:高三所在地在广州是吧?

分享者:对。


宫师姐:能不能先简单介绍一下你当下的一个职业?

分享者:我现在在银行做风控,做信用风险,Associate Director,但工资很低,在大家都知道的“低保行”XX银行。


宫师姐:你当下在香港的一个工作生活节奏大概是什么样子的?

分享者:做中台,比较闲。别的银行可能中台还是会加加班,但是X行因为本身它的文化就比较laidback,前台也不怎么加班,所以中台就更闲。我基本上就是965,没有加过班。life balance还是很好的。但可能相对应的pay也不会太高。


宫师姐:工作之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分享者:工作之外,一般下班回家,就会出去运动一下。跑步跳绳都有,或者有朋友约的话就会去吃饭,见朋友。周末可能一般就出去爬山。我昨天去划龙舟,现在胳膊特别疼。香港的业余活动还蛮多的,基本上尽量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像爬山,划船。有时候去看看展、看看演唱会。可能还会考试这样。


宫师姐:你说的考试是指考什么试?

分享者:我前面在上一家公司的时候老加班,所以一直都没有考过很多试。X行是国企,还有职称系统。我想把国内的经济师考一下,中级就很简单。我爸妈也跟我说,你就看有没有机会在单位评个高级职称、副高职称。


宫师姐:你提到的考试其实是为了拿一个专业证书,帮助自己晋升是吗?

分享者:对。


宫师姐:好的。我们先把时间推回到高三的时候,你高三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学习生活状态?

分享者:高三的时候,我高中是住校,生活状态好像也没有什么状态。我是读文科的,在学校是普通班,基本上也不怎么管你。而且我成绩也一般,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感觉也没什么人管,也没有那种冲刺高考的感觉。跟我关系比较好的一些同学,我们也就是正常学习,白天上课,晚上自修,周末可能就回家、出去玩一下。


宫师姐:Ok。好。你高考结束之后是根据什么样的因素选的大学以及专业?

分享者:大学和专业,因为我家在广州,成绩如果比较一般的话,我们高中大概是有1100个人,参加高考的可能大概有八九百个人,上中大的是有300多个。因为文理分开,文科大概参加高考可能是两百六七十个,如果你的成绩范围在年级的30名以后、120名以前基本上你就没有什么别的选择。

其实当时也考虑过去出省读书,反正我的成绩一直也还比较稳定,班里的中上、年级的中等水平,反正人大复旦这种肯定是考不上。香港的话,港三也肯定是考不上。考虑过一些什么,比如说去浙大南大或者来香港的香港城市大学。后来来比去可能都没有“家里蹲”的性价比高,所以还是选择随大流,家里蹲。


宫师姐:其实就是说离家近一点。这样,专业你是怎么选的?

分享者:专业,文科生能选的专业不多。我本科读的专业是第一专业是法学,第二专业是会计,基本上就已经是中大文科生能选择分数最高的两个专业了。报志愿的时候是我爸给我选的。因为我本身语言、英语比较一般,肯定先排除了语言类专业,还有要么做新闻、文学类专业,但是这一类的话,因为你基本上出路就是去考公务员,我爸妈又还是希望我能去做有一些专业技术专业含量的事,所以就排除语言类、排除文学类,基本上就只有法学和和经管能选。


其实第一志愿应该是报了管院的会计,第二志愿是法学,第一志愿没录上,才读的第二专业志愿。我在这个专业读了一年多之后,就觉得读法律也还挺好的,进可律所、退可考公、出国。当时大一的时候去实习,在检察院实习,就经常要去看守所,我爸对这件事的意见非常大。后面我还去律师事务所实习,因为我自己对刑事诉讼比较感兴趣,我当时就想做刑诉,就老要跟那种犯罪嫌疑人、家属打交道,老要跑看守所,我爸就非常有意见。他觉得你一个女孩子整天做这种事,说出去多难听。


也是因为我高考考管院会计没录上,我爸就让我去读了双学位。读完之后,因为读法学读会计读完之后基本上比较好的、比较适合的出路就是去做投行。国内的投行它也分头部的、腰部的和底部的,它这个行业就是一个28分化的,赢家通吃,那些底部的投行都混得挺惨的。后面我本科毕业,当时是看周围同学都出国,我也想出国,美国的offer也都有拿到。后面就是因为我们家有个亲戚,我爸爸的朋友,他说先不要读书了,现在市场行情好,我就跟着他一起赚点钱再说。


后面我就去跟那些学校的老师说决定还是暂时不去读书,就去上班。上了半年,那个公司好差,是一个底部投行做新三板业务的。一个月工资税前9000块,去年的奖金拖到第二年的年底,还因为分赃不均,没发,一直在吵架。公司管理也很混乱,新三板挂牌那些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我觉得雷迟早要爆。后来果然爆了,新三板一点流动性都没有了,再到后来为了创造流动性,就改名叫北京交易所。改名叫北交所还是没有交易,没有什么用。当时我就还是联系了以前录取的学校,问可不可以再去上学,但是当时已经都开学了,后来只有West Virginia一个学校,其实是一个学术项目。


宫师姐:所以相当于是你延迟了半年入学这样子。你读研究生的专业是什么?是怎么选的?

分享者:金融。其实没有的选,文科生也读不了金融工程,就只能读金融。要么就是走法律方向,读LLM或者读JD,但是LLM / JD在美国生存基本上都很难,最后只能去做去当移民律师。我觉得还是读金融更宽泛一点,所以当时几乎没有选择,只能选择金融。


宫师姐:你研究生转金融学的时候感觉怎么样?

分享者:其实都不能叫转金融,因为金融和我会计的专业的重叠度很高,学过了。读研就是偏公司金融,公司金融其实就是国内说的财务管理专业。那些课基本上是本科学过的,可以说是没有难度,但是偏量化那一块的(比如统计那一类)还是比较吃力,因为毕竟我高中数学底子还是差一些。


宫师姐:你研究生毕业是选择了工作吗?

分享者:对。当时有想申PhD,因为我们读的是学术项目,我们导师是台湾人,也会从我们一批学生里面选一些跟着他读博,或者他推荐去别的老师那边读。金融博士的话,可能在建模上面的要求会非常高,所以导师基本上就不太考虑我们这种文科背景的。如果我们实在要读,他可能会推荐我们去读一些会计的PhD,或者是读marketing的PhD,读management的,还有supply chain,基本上更偏管理类的一些。金融可能在商学院里面属于最理科的一个专业。

当时有考虑过读accounting,但是后来我就怕自己坚持不下来,而且可能要在美国的大农村待到30岁。基本上我们那一批同学选了读博的,也普遍是去年毕业,应该也是一个挺煎熬的过程。所以我当时就选择工作了呗。


宫师姐:你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做什么?

分享者:毕业之后第一份工作开始在X行的纽约分行实习,做合规做反洗钱。


宫师姐:跟你的专业还是算是比较吻合。

分享者:是match的。我在国内有法律专业的学位,而且又是读会计、读金融的,就基本上银行是完全对口。我现在做的也是完全对口的。但是当时还是想做前台,后来换到XX银行做credit analyst,其实就是写一些贷款申请之类的,去见见客户,其实相当于是一个助理客户经理的角色。回国做的跟以前也是有连贯性的,但是后面慢慢往中台偏。往中台偏转的原因,我也没想明白,可能因为当时回国的时候,我比较不想出去喝酒,前台应酬太多,所以最后就想找一份研究性的工作。

在银行里面做研究类的工作,都会慢慢偏到风险这边来,所以最后回流到中心组,还是做credit officer,会有一定的就是审批权限。我们这边可以有很多不同的product,会通过一些建模,有很多模型去跑它的long time value之类的,我要批那些lont-time value,所以我们会有Junior的同事做出来,给我批。我有时候就看后面那个代码,我就说看不懂,我就觉得自己特别蠢,没办法,就逃避了好多年了。还是要再补一下,所以就报了一个part time的学位。


宫师姐:这样你现在回头看,从高三一直到现在,其实也是经历了好几次这种方向上面的一个选择,你回头看感觉怎么样?

分享者:我回头看其实也没什么后悔的,因为我当时就在美国刚毕业的时候,因为我不是STEM,抽签就一次,而且我还用了CPT。我Master毕业之后我们老师跟我们都说你们先申请个CPT去实习,所以说实习的时候抽了一次,17年,抽一次一般都抽不上。我当时就特别怨父母,就说为什么要让我学文科,生存这么艰难。后来想过要去挂靠,主要是自己混的也不好,挂靠也没有什么意义,就回来了。


回国之后到现在看,其实我觉得父母对我的一些职业判断、选择还是比较精准的,因为我确实可能理科的天赋,也不能说低,因为有一些比我数学更差的也学理科,但是可能就是学文科也没有那么不堪。所以整体还是我性格。


宫师姐:所以整体还是一个蛮接受这样各个方向的这样一个选择。

分享者:主要是因为你不知道做什么,可能做什么也还不一定有现在好。


宫师姐:如果要是有一个时光机的话,你会想要回去对小时候一点的自己说点什么吗?比如说高中大学。

分享者:没有。我的生活就是过得非常平淡,可能会跟自己说可能再努力一点,看看有没有机会,如果小时候再努力一点,可能上更好的学校,可能会有更好的出路,但是其实现在这样也还可以。


宫师姐:真好。好的,我们就先录到这里。



录音采访结束


宫师姐:我的目标是在今年高考前采访50位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记录下他们高三以及大学前后做出的那些选择,并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以求得到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独立人生故事数据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数据集能够帮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们拓展一些对未来大千世界的想象空间。


我不希望的,是加入我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故事加工,或者做关于特定选择的倡导甚至自以为是的建议——高三生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未加工的个人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多样收获,他们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关注公众号“撞墙笔记”,私信宫师姐、分享你的读后感。

2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切牛肉的固有体系和全新思路

我一直认为切割牛肉有几个各自独美的框架和配套的烹饪体系,且互不干涉,直到最近才发现自己思维竟如此被框住,值得记一笔。以下。 绞肉之外,牛肉切割系统大概有以下六种: 集市肉摊的牛肉:屠宰好的牛被分割成四块挂在肉钩子上,客人想买哪个部位就按照部位和重量割一团;例外是腱子肉,按个...

成年了,这108题你会做了吗?

在变成(中国)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之后,好像人们就要立刻从身心各方面变成"成年人"来做事。这其实是一个需要学习练习的成长过程,但是一般学校教育从来不包含这些(不知道大城市的那些名校初高中会不会好些)。学校教育之外,很多人也得不到系统性学习练习这些成年人“知识点”的机会或者资源...

72天访谈72人:高考后以及大学后,他们走了什么样的个人道路、长成了什么样的大人?

写在前面 从时间和社会维度来看,高考对很多人都是一个人生节点(当然,也有很多学子选择了职业教育,见《普通高等教育之外:访上海市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姜教授、谈国内职业教育体系》),无论高考后如何做选择,我们都一脚踏入成年世界。时间滚滚向前,高考之后,我们不再有规整的集体学习生活...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