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43号分享:理科生读新闻传播实现做国际事务记者的理想,转行到谷歌做项目经理

分享时间:2023年4月

分享者经历:热爱人文却理性选择理科的高中生 -> 新闻传播学本科 -> 美国国际事务硕士,新鲜有趣美好的学习体验 -> 华盛顿DC做国际事务记者 -> 互联网政策咨询 -> 谷歌项目经理

她说:“我还挺不纠结于我学的跟我做的事情之间的不完全匹配。可能是因为,我比较早就意识到it's going to happen this way,所以就不会有心理落差。”“告诉她,don't worry,这个是你最开心的一个时间,Enjoy。”


读者预期管理:

  1. 录音都已征得分享者同意,目前都是拿手机录制的,没有专业设备和环境,音频质量一般;有些采访根据受访人的偏好只会放出文字版本;

  2. 我目前没有音频剪辑的能力,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音频都是一刀未剪、原样输出;后续有多一点时间再考虑优化采访形式;

  3. 我是第一次做采访,没有什么采访技术,普通话也一般;

  4. 每个人面对采访(尤其是电话采访)录音时的紧张程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分享的舒适度、以及回答的颗粒度也会不一样;

  5. 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是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在一些人生节点的选择,并选择了分享出来。请尊重他们的个体经历,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个体经历一样。



采访录音原文


宫师姐:好,这边录音开始了,谢谢你过来分享,先请你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分享者:大家好。我今年30+,三十多岁,我在广州出生长大,现在在纽约谷歌工作,是一个 program manager。


宫师姐:你高中的时候是文科还是理科?

分享者:我们那一年的时候,广东考试是3+X,我当时选的X是物理。我记得我那一年之后,高三就变成了3+文科或者3+理科那样的考试方式,我们那一年是3+X+大综合,所谓大综合就是所有的语数以外的所有科综合在一起。


宫师姐:这个样子啊,我们回顾高三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你当下的一个生活状态,还有工作状态?

分享者:我现在在纽约生活,来美国也有一段时间了,搬来纽约生活工作是5年前左右。在这里状态的话,我觉得生活上是挺stress free的,工作上会有比较大的压力。现在的状态,总体来讲生活和工作都是比较平和的,理想状态当然是工作生活平衡、工作可以有上升的空间但是少一点压力和少一点工作时长。那会更加理想。


宫师姐:听上去你现在的工作时长好像比较长是吗?

分享者:是还挺长的。


宫师姐:大概长到什么程度?

分享者:早上10点到下午七七点多,我一般晚上吃完晚饭看完电视娱乐完之后,再工作一阵子。我有时候觉得吃完晚饭、娱乐完之后的那一两个小时的additional work是必须的,因为有一些时间紧急的任务,有时候我觉得也算是self driven的一个情况,我想get an early start tomorrow。再就是有一些难题我想要再深入思考一下,晚上比较安静,就更加适合思考。所以有时候晚上吃完晚饭之后会还加一两个小时。


再加上因为我的 scope是global的,所以其实晚上一个星期5天大概有至少有一天,有时候会三四天,晚上都会有要跟亚太地区的同事开会。很多时候这种会是比较多脑力劳动,会有比较多 engaging conversations,或者是我去lead的一些会,所以很多时候如果晚上10:00 11:00开会,我睡觉的时候会有一点不容易入睡,因为脑子还是比较活跃。


宫师姐:听上去还是真的是有点辛苦。我们回顾一下高三的时候,你当年的高三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一些比较特别的或者是鲜活的记忆,你愿意分享一下?

分享者:如果我现在回头来看,当然觉得高三是一个很开心的时候,是比较无忧无虑的一个时候。虽然说有高考在前面,但是目标相对来讲是比较稳定,比较 Straightforward。你去problem solve一个东西,你达到一个高分,或者达到你的理想的分数,考到一个你想要去的地方。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是一个比较线性的一个过程,没有很多顾虑的过程。


我觉得高三甚至整个高中、整个中学,好像都是为高考目标来服务的,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直接明了的一个过程。我觉得比较开心的原因是那个时候可能是人生里面最简单的一个过程,可能解的数学题物理题会比较难,但是一个人生里面,可能高三高考了以后,就是你的人生开始变难的时候。我觉得之前都比较简单。


宫师姐:所以高三高考完之后,你是选了什么样子的大学和专业?你怎么选的?

分享者:我们在广东考试——我不知道现在——但我们当时是先有一些模拟考,你大概知道你自己的位置之后,然后参考之前的一些分数线,在高考之前选择你的学科、专业、大学。后来好像变成了考完试以后估算自己的分数、根据估算来报考。


我们那个时候就不是这样。我当时选的是X大,我报的也是文科,当时像我这样选择的可能不算特别多。我刚刚说我的X科是物理。我的高中是广东省重点高中,我在的班也是重点班,当时选科的时候(我们高一高二就开始选科了),我觉得现在回头来看,其实就是一个资源倾斜的结果——我们学校把比较好的师资都放在了理科班上,尤其是物理班上。


我当时选择物理的主要原因是,物理只是高考里面那么多科的其中一科,我还需要其他的科目也能够学好,所以我当时就选择了师资最好的物理。我当时的选择可能不是基于兴趣爱好来做的选择,我朦胧中也知道我以后大学的时候想要学习的科目是文科类或者偏人文类的一些科目,也知道我可能以后从事的职业会不是理科。


我当时选择的时候,一个是我当时的大部分的朋友和熟悉的老师都在理科重点班,再加上我其他科也希望 Surrounded by更好的资源,而且当时也清楚知道我考的什么科目,不一定会决定我读的什么专业、不一定会决定我以后从事的什么职业,所以我当时选择理科的指向并不是非常长远的一个想法,这不是长远指向的一个选择,而更多是一个基于一个problem solving的过程,就是怎么样能够考到综合起来最后的分比较高,这样我可以去到一个更好的大学和我希望录到的专业。


宫师姐:你的认识其实还蛮清楚的,而且蛮早的。你是怎么获得这样子的一个认知的。

分享者: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觉得有一部分是身边的人,身边的同学,身边的老师,身边的资源。我刚才说我们学校是广东省里面的排很前的重点中学,我们接触到的一些周围的人灌输的一些认知来讲,是相对比较开阔的一个视角。


我父母是大学的教授,另外一个是我可能也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我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从小学开始就是参加奥数班去学习这些课外的知识,小学是因为参加数学竞赛,去到我高中所在的初中,初中去到高中,也是因为反正我当时高一的班就已经是一个理科生比重更大的一个班,所以可能当时选择的当我选择的时候,周围的信息都只更加偏重,这个时候我觉得我的选择可能相对来讲会这样被影响。


宫师姐:但是你提到说你当时意识到你大学的时候想要读人文类的专业,这个认知是怎么形成的,你后来选的是什么专业?

分享者:我后来选择的是新闻传播学。我进了大学之后,甚至觉得这个学科更加偏重实践,我想更往理论方面的hard core人文科学上去走,我当时尝试过转专业去社会学或者是人类学那种比较基础的人文学科。我对人文学科的偏好可能从很小就有了,可能是家庭环境,我对一些社会议题也比较感兴趣,所以可能成长的环境让我有这种偏好。虽然我刚才有说去竞赛或者是参加奥数班物理班,但是我觉得我的爱好还是人文类。


宫师姐:你大学的时候是学一直在学新闻传播吗?还是说你转了专业?你的转专业后来是执行了还是没有执行?

分享者:我的转专业后来没有执行,但是我其实甚至一度有后悔过,因为觉得如果我当时读了一个社会学或者是人类学,应该会挺有趣的。我后来没有执行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学校对转专业的要求太苛刻,包括我想去的专业,当时也在两个不同的城市,在不同的城市的校区里面,所以其实挺麻烦的,但是现在回想就会觉得那点麻烦也不算什么。


宫师姐:能简单介绍一下你大学里面读的新闻传播这个专业吗?这个专业是学什么的?分享者:我的介绍在现在来讲会比较过时,因为我不知道现在大学的新闻传播是学什么的,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注重实践的一个学科,他们有一定的理论,但是如果比如说你是学士毕业,不是去往传播研究,communication study,或者是结合其他跨学科做更深入的研究的话,你本科出来毕业的expectation可能就是做比如说记者公关。结合当时的媒体环境和科技环境来讲的话,可能就是新媒体。当时叫新媒体,实际上就是digital media,当时去比如说腾讯那样的企业都是非常新鲜的一个事情。


2010年那个时候,学士毕业的话,这个学科会相对培养你一些比较马上可以拿出来用的一些技能,和一些比较基础的理论知识,就会够用了。也看你就是去哪里,比如说你要去做电视台的记者编导,那个时候挺多人喜欢去CCTV或者是人民日报这种权威主流大媒体,如果以他们为的目标的话,可能政治和理论基础那一块需要加强等等。有的同学当时是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会再去做细分的方向,比如说他们想去电视台的那些就会选电视媒体编导,做企业公关就会选择 corporate communication作为他们研究生的方向。


宫师姐:你自己你后来是选了哪一个方向?

分享者:我当时也有比较清楚的目标,是想说出国学习,所以我当时准备考试,准备申请的时候,我大致是知道我自己想要做国际媒体方向,或者是在报道国际事件类似的就是这样的一个track上面。我当时选择的研究生是 International affair,international relations。我原本学习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够做国际报道。


宫师姐:所以你来美国读的是国际关系的一个研究生是吧?读这个研究生的生活还有学习是什么样子的?

分享者:对,我觉得挺好的。我之前也没有留学过,所以我当时觉得这些都挺新鲜的,也学习到很多东西。我当时的学院是在纽约上州的雪城大学,我当时选学校的原因是他们有全美排名第一的 Public affairs学院,就是公共公共事务类这个学科,是全美排名第一的,有非常好的资源和优秀的alumni network,也是在大纽约 territory里面,所以我当时就选择了。很开眼界。我整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完全打破以前学习惯性的一个过程。比如说有很多参与参与性的一种学习方式,我觉得我一开始是不太习惯的,因为可能以前更多的学习方法在中国来说,大部分还是教的,就是老师来教你们来学。


在美国就很注重学生的参与,老师只是在旁边给予你一定的指导,我觉得这种学习的过程需要非常好的学习能力跟非常高的自驱力,才能够最大化你学习的效果。当时我就是花了一点时间去适应,另外一个是我也很感激就是有一个和跟美国同学跟国际学生一起学习的这样的一个环境,能够融入到一定的美国的校园生活,我觉得很有趣,因为之前对我来讲这都是影视剧里面一个感觉。


在我出来之前的那个年代,有几部比较出名的描写纽约市的一些剧,来了之后会发现并不是这样的,但是我也没有觉得失落,我觉得都很新鲜,我 immediately意识到这是戏剧,不是现实生活,但是我那个时候很喜欢的一部美国校园剧,不是当时很火的gossip girl,而是在几年前很火的一部剧叫Felicity。Keri Russell是里面的一个女主角,她喜欢的一个男生到NYU去学习,就是一个小女孩在大城市里面的学习的一个境遇,我觉得挺有趣的,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一下。


宫师姐:所以你研究生还是一个很不错的学习体验。

分享者:很喜欢。


宫师姐:你研究生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跟你的专业是直接相关的吗?

分享者:我第一份工作应该说跟我的希望想要做的专业是相关的,像我之前说我想要做国际事务的报道记者。我当时是在新浪财经工作了一段时间,当时我在华盛顿DC,所以那边有很多国际大事,又因为当时新浪是一个流量特别大的一个媒体平台,所以他们能够给予我一个很好的机会,就是我拿着一个新浪记者的一个标签,我可以去采访到很多不同的大的机构,或者是拿到一些专访的机会,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也可以说在一段时间里面是实现了我当时想要做的一个当时想要的一个愿望,我觉得实现了,事实上做这个并不是我当时专业出来的最主要的出路。


当时一起学习的同学有很多在国际机构, nonprofit organization或者是政府机构工作。我其实在研究生的夏天 Internship的时候,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一个agency那里实习过一段时间。在那之后,我决定国际机构不是我想要去的地方,所以我后来毕业之后也没有很积极去寻找国际机构的工作机会。即便是身边的很多朋友,其实大家都很想去那些国际机构,但是我当时就觉得不太适合。


宫师姐:你当时还是做了自己之前一直想要做的国际媒体方面的工作,但是你现在没有在做那个工作。后来是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分享者:当时我也开始萌生了对互联网的兴趣。我对互联网感兴趣,有一些是出于我自己对人文类或者是社会类的议题感兴趣,我当时对互联网感兴趣的点是互联网和技术是怎么改变人们的生活跟社会政治的那一部分。很感兴趣。我当时是可能读的东西或者是我接触的东西可能都是这一类的资讯,我就觉得我渐渐开始对对这类信息感兴趣,想要开始踏入这个行业。


我后来找了一份咨询公司的工作,在DC,这家咨询公司也是非常有DC特色,他们咨询做的是互联网政策,internet policy,这一块不是特别广泛为人所知,但是很有趣。打交道的是商业客户,另外的是一些国际组织,就是制定互联网政策的国际组织,所以算是一个 transition,从一个国际组织相关的一个议题,转到一个国际组织里面跟互联网相关的一个议题,到最后现在在谷歌、一个完全互联网的这样的企业。


宫师姐:你现在回头看的话,包括从高中时候的一些选择,一直到大学研究生等等,你现在回头看感觉怎么样?有一些事情是你想要会改变的吗?

分享者:我对当下的生活没有强烈的不满,所以我可能会觉得,我没有强烈需要在什么地方改变的一个念头,因为可能如果某一个东西改变了,我现在就不是现在的自己了。我还挺不纠结于我学的跟我做的事情之间的不完全匹配。可能是因为,我比较早就意识到it's going to happen this way,所以就不会有心理落差。


宫师姐:如果有时光机的话,你会想要对某一个节点的小时候一点的自己说点什么吗?

分享者:多小?


宫师姐:小时候,随便你想。

分享者:我可能会跟中学时候,初中跟高中时候,像我刚刚说,我觉得那是人生快乐的最高点,当时无忧无虑,你不用自己给自己赚钱,是吧?我觉得挺开心的,所以我可能会告诉自己,当时遇到困难的自己,会告诉她,don't worry,这个是你最开心的一个时间,Enjoy。


宫师姐:特别好,谢谢你分享这么多,我这边录音就到这里。

分享者:好。


录音采访结束


宫师姐:我的目标是在今年高考前采访50位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记录下他们高三以及大学前后做出的那些选择,并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以求得到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独立人生故事数据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数据集能够帮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们拓展一些对未来大千世界的想象空间。


我不希望的,是加入我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故事加工,或者做关于特定选择的倡导甚至自以为是的建议——高三生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未加工的个人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多样收获,他们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关注公众号“撞墙笔记”,私信宫师姐你的读后感。

5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切牛肉的固有体系和全新思路

我一直认为切割牛肉有几个各自独美的框架和配套的烹饪体系,且互不干涉,直到最近才发现自己思维竟如此被框住,值得记一笔。以下。 绞肉之外,牛肉切割系统大概有以下六种: 集市肉摊的牛肉:屠宰好的牛被分割成四块挂在肉钩子上,客人想买哪个部位就按照部位和重量割一团;例外是腱子肉,按个...

成年了,这108题你会做了吗?

在变成(中国)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之后,好像人们就要立刻从身心各方面变成"成年人"来做事。这其实是一个需要学习练习的成长过程,但是一般学校教育从来不包含这些(不知道大城市的那些名校初高中会不会好些)。学校教育之外,很多人也得不到系统性学习练习这些成年人“知识点”的机会或者资源...

72天访谈72人:高考后以及大学后,他们走了什么样的个人道路、长成了什么样的大人?

写在前面 从时间和社会维度来看,高考对很多人都是一个人生节点(当然,也有很多学子选择了职业教育,见《普通高等教育之外:访上海市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姜教授、谈国内职业教育体系》),无论高考后如何做选择,我们都一脚踏入成年世界。时间滚滚向前,高考之后,我们不再有规整的集体学习生活...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