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时间:2023年4月
分享者经历:平衡体育比赛和文化课的竞技高三 -> 09年入学TOP学校计算机系,从0开始学编程 -> 出国读博 -> 退学,从事软件工程师
她说:“大学很苦,是我人生中——这个年纪说人生有点大了——但是是我到目前为止觉得过得最苦的一段时间。” “人生只是经历、体验,不管我做出的选择对我后来的结果是怎么样,是穷困潦倒也好,是飞黄腾达也好,都是宝贵的体验。”
读者预期管理:
录音都已征得分享者同意,目前都是拿手机录制的,没有专业设备和环境,音频质量一般;有些采访根据受访人的偏好只会放出文字版本;
我目前没有音频剪辑的能力,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音频都是一刀未剪、原样输出;后续有多一点时间再考虑优化采访形式;
我是第一次做采访,没有什么采访技术,普通话也一般;
每个人面对采访(尤其是电话采访)录音时的紧张程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分享的舒适度、以及回答的颗粒度也会不一样;
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是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在一些人生节点的选择,并选择了分享出来。请尊重他们的个体经历,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个体经历一样。
采访录音原文
宫师姐:录音开始了,谢谢你过来分享。我们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分享者:可以叫我和尚。我是09年读的高三,读的是理科,高三在浙江,现在在纽约是software engineer,软件工程师,俗称码农。
宫师姐:能不能做一个简单的生活或者是工作的介绍,周中周末做什么等等。
分享者:周中的话是因为我是 remote的,因为时差的关系,我可以比较晚工作。我一般就是睡到中午起来吃中饭,吃完中饭,大概一两点开始工作,干到六七点,下班就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可以了。周末的话,纽约生活还是比较丰富的,我比较喜欢逛博物馆,所以会逛逛博物馆。当然有的时候像最近春天了,就看看花什么的,就是放松。
宫师姐:听上去工作时长工作压力都不是很夸张。
分享者:对,就比较正常。
宫师姐:我们先倒一倒,就是高三的时候,你高三是一个什么样子的生活状态?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记忆?
分享者:高三我可能跟大多数只学习的人不是很一样,我当然也要学文化课,另一方面我是国家运动员,我当时也要训练、参加比赛,体育比赛。
宫师姐:就是说你高三的时候要准备你的专业运动比赛,还要准备文化课的考试。
分享者:对,运动不算是我的专业,它只是高考的时候可以加分,我并不是那种像体育生艺术生这种。
宫师姐:你能分享一下这个时间比例吗?就说你有多少时间是花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上面,有多少时间是要准备文化课的?
分享者:平时没有比赛的时候,学习的时间其实跟大家比较接近,我们学校大概是上午4节课,下午4节课,晚自习是optional,但是我是住校生,所以我一般会参加晚自习。体育训练,我高三的时候训练时间其实没有很长,大概就是吃晚饭之前会训练一个小时左右,但是比赛时候那几天全都不在学校出去,全国各地跑,但是比赛没有那么多。
宫师姐:最终你高考的时候,两边的成绩是影响了你后来读大读的大学和专业吗?你后来大学和专业是怎么选的?
分享者:没有太多的影响,体育加分其实就是加20分,但是加不加分,其实我都是能上这些学校的,至少我最后上的学校是加不加分我都能上的。但你如果说我当时花时间搞这些训练比赛,有没有影响我的学业,我就不知道了。
大学就比较简单,大学就是看分数,我的成绩还算不错,所以就几个Top的学校都是当时分数出来之后,这些他们的招生办都是会主动来给我打电话或者上门来联系我,给我介绍他们的学校有什么优势,以及顺便贬低一下他们的对手学校。
专业的话,我当时其实也是比较幼稚,一方面是比较喜欢玩电脑,就想学计算机系,另一方面是我当时有看到文章,高中的时候看到文章讲谷歌的生活非常滋润,就觉得这个公司不错,也想去Google,里面的工作当然最多的是计算机专业的,所以主要就是这两个原因,我想选计算机专业。家里人比较反对,他们觉得学计算机专业挺苦,尤其是他们会觉得女孩子就更加苦。但是他们只是给我建议,我爸妈都比较开明,他们就是说到时候你苦了你自己选的路自己也要走下去,我说好的没问题,就选计算机专业。这个专业当然对我的选学校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哪个学校专业更好一些。城市也是我选学校的一个考虑,我会更希望去大城市,主要就是这些考虑。
当年我父母不赞成我选计算机专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看到网上文章说,在美国计算机专业毕业等于失业,可能是因为当时经济危机吧。事实证明,在我毕业后的至少八年里,计算机专业供不应求、收入很高,大家纷纷转码。可见就业这事三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三,时代的洪流难以预测。我个人认为选专业的时候大可不必太在意就业,自己的兴趣更重要,仅供参考。
宫师姐:为什么更希望去大城市?
分享者:我觉得大城市眼界会比较开阔一点,我觉得人要多看看世界。
宫师姐:这样上了大学,其实你学习的是计算机相关专业,你大学的时候还继续做运动员比赛吗?
分享者:没有,我高三最后一场比赛的时候伤了脚,后来就不能再做,就不能再有剧烈运动。
宫师姐:所以也是因伤退役。能不能介绍一下你大学时候生活是一个什么样子,跟你之前想象的大学生活比起来怎么样?
分享者:不一样,大学很苦,是我人生中——这个年纪说人生有点大了——但是是我到目前为止觉得过得最苦的一段时间。课业压力挺大的,要学的东西挺多,至少在我们 program。我们是一个比较special的program,跟普通班比起来要学更多的,可能普通班只要学10%,这个领域的10%,我们可能要学到百分之八九十。课业压力非常大,同学也都很优秀,因为我们 Program里大多数同学,超过⅔,是计算机竞赛上来的。我们大一的时候,就要上机写程序,就要在限定时间里像程序竞赛一样写程序。
刚来其实我都还不怎么会写程序,我以前也没有写过程序,他们这些搞竞赛的可能轻松就可以得满分,而我可能就是0分,前几次的时候。这个差距也是比较大,所以要花更多时间,挺苦的。其实大一时候我还好,我还带着我高三时候对大学的那种想象,就有很多参加社团活动,玩游戏什么的。因为我们班还是淘汰制,大一快结束的时候,他们淘汰了很多人,我也被警告说虽然说我玩的太多了,但是觉得我的成绩还行,说我可能还是有潜力,就把我留下来了。后来我也就夹着尾巴做人,好好学习。
宫师姐:你刚刚提到说一开始的时候上机做这种限时的编程,不适应,别人其实已经很轻车熟路了,你在短短一年之内就这样赶上来,其实也很厉害。
分享者:谢谢,我也觉得我挺厉害的。
宫师姐:所以大学生活就是以这样一个努力学习的状态度过了吗?
分享者:对。
宫师姐:你大学之后是怎么做的选择?有好多选择,你是怎么做的选择?
分享者:大学选择没有考虑过工作,因为当时我至少是可以保研的,所以好像在保研和出国之间选择,后来选了出国,因为爱情。
宫师姐:是出国读研究生还是读博士?
分享者:当时是读的博士,但是后来quit了。
宫师姐:你博士也是计算机专业吗?
分享者:是的。
宫师姐:能不能分享一下你quit的决定是怎么做出来的?
分享者:Quit也是一个故事。研一的时候学校有招聘会,当时为了拿一个公司的小礼物,就给他们交了简历。交了简历之后,当时面试官也就在我们学校,第二天就面试了,面试了就进了,就去实习了,实习了之后就转正了。他就给了我一个offer,说一年之内来不来?
你知道PhD是要读5年的,我当时也才研一,我觉得我也挺喜欢这公司,又一方面觉得5年后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来,另一方面当时对科研也确实... 以前还是我就比较有一些理想主义,觉得科研真的是要在这个领域做出突破,对人类真的有贡献,但是实际上就为了写论文发paper而做科研,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也对科研也没有那么大兴趣了,我就quit了来工作了。
宫师姐:你这样回头看的话,这么一系列的主动选择继续或者是主动选择放手,你怎么看?如果有一个平行宇宙的话,你会怎样?
分享者:也不会怎样。我是一个不会——也不能说完全不会后悔——几乎不后悔的人。我觉得我做出的选择,我认为人生只是经历、体验,不管我做出的选择对我后来的结果是怎么样,是穷困潦倒也好,是飞黄腾达也好,都是宝贵的体验。所以我觉得我通过这些选择成为了现在的我,也对现在的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所以我就觉得这些选择都是挺好的。
宫师姐:如果说我们有个时光机,你会想要穿回去某一个节点的,对小时候一点的自己说点什么?
分享者:都挺满意的。都挺好的。
宫师姐:好,我们就先录音到这里。
录音采访结束
宫师姐:我的目标是在今年高考前采访50位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记录下他们高三以及大学前后做出的那些选择,并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以求得到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独立人生故事数据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数据集能够帮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们拓展一些对未来大千世界的想象空间。
我不希望的,是加入我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故事加工,或者做关于特定选择的倡导甚至自以为是的建议——高三生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未加工的个人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多样收获,他们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如果你愿意加入分享、回顾自己的人生选择,欢迎你通过邮件联系我:share.with.gong@gmail.com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