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时间:2023年3月
分享者经历:2006年进入综合性大学的财经类院系 -> 金融硕士 -> 上海基金经理
他说:“去到更大的城市,甚至说是距离你家乡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它可能不同的文化,大家的这种认知环境会不一样,这个可能会丰富你的认知。”
读者预期管理:
录音都已征得分享者同意,目前都是拿手机录制的,没有专业设备和环境,音频质量一般;有些采访根据受访人的偏好只会放出文字版本;
我目前没有音频剪辑的能力,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音频都是一刀未剪、原样输出;后续有多一点时间再考虑优化采访形式;
我是第一次做采访,没有什么采访技术,普通话也一般;
每个人面对采访(尤其是电话采访)录音时的紧张程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分享的舒适度、以及回答的颗粒度也会不一样;
每位分享者的态度、观点都仅仅代表他们自己在当下的状态,是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回顾自己在一些人生节点的选择,并选择了分享出来。请尊重他们的个体经历,就像你希望别人尊重你的个体经历一样。
采访录音原文
宫师姐:好,录音开始了,谢谢你过来分享。首先先请你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分享者:来自于山东18线的小县城,高三是05~06年,理科,现在在上海从事金融行业做基金管理。
宫师姐: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当下在上海的一些生活方式感受,比如说周中周末做什么工作时长压力什么之类的?
分享者:其实它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是有一些变化的。当下可能周末的时候会去带娃,其他的时间可能更多也还是去做一些跟新研究相关的工作,因为我们这个行业可能并不是说是项目制的,而是一种连续的事情,要去找上市公司了,要找可投资的股票了。
所以现在周末的时候,除了带娃了,如果没事的话,也会去自己去看一些资料。平时也是这样子。我们也是有上下班的打卡的,但是我们可能下了班以后,比如5点下班以后,如果晚上没有其他的事情,可能我们也会去做一些工作相关的东西,但这种可能它不是一个强制性的,只是说我们为了保持自身的竞争力,要去做的一些事情。
另外的话有的时候晚上也会有一些券商组织的电话会议,或者是说晚上会有约的上市公司的一些交流会,我们也都会去参加,其实整体来讲的话很难说会有一个明确的上班时间还是下班时间,有的时候可能上班时间干的事情跟下班时间干的事情也是类似的,所以基本上是这么一个工作的模式。压力肯定是有一些的,因为我们会有一个尽职的压力,但是这个也看具体的公司,你看我们公司的话,在这方面考核周期并没有太短,所以总体上来讲的话压力是有,但并不是说是一种感觉到非常非常难以承受的一种无处不在的压力,倒是没有这样子的一个状态。基本工作状态这样。
宫师姐:我们这样往回回顾一下,你高三的时候生活是什么样子,有没有什么比较鲜活的记忆可以分享一下?
分享者:在我们那个地方高三其实挺单调的,无论是从学生来讲,还是从老师来讲,还是从这种学校的氛围来讲的话,其实大家并没有特别其他的除了学习成绩或者说除了考试成绩考试分数以外的其他的东西,基本上是是一种很紧张的学习状态。
早上的时候可能6点多就要起床,有早自习,结束以后,早餐后面会按部就班上课,晚上的时候也有晚自习,会习到9点多。其实是一种为了去应对考试或者为了应对高考,是一种有一些偏军事化的一种生活。
要说鲜活的东西,其实也总体而言的话,我个人而言的话,可能并没有在高三觉得压力特别大,所以跟同学们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下课以后其实也还是比较放松的,倒并没有觉得特别苦,其实其他的你像可能一些所谓的恋爱什么的,其实也并没有说是有多么的特别的经历,这方面更多的还是说放在学习上。
宫师姐:所以高三之后你当年是怎么选的大学?怎么选的专业?
分享者:总体而言的话,其实当初选择大学也好,专业也好,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规划,因为整体而言,其实在高中期间,尤其是在北方县城的高中,大家对于不同的专业将来是做什么,并没有特别明确的一个指导,无论是来自于家长也好,还是来自于老师。
当初我个人的想法其实也是觉得首先第一点可能要去到一个比较大的城市,因为这样做的话可能会相对而言容易找工作一些。第二一个就是在专业上,我觉得还是要跟经济相关的东西,这样子的话可能会觉得收入上会好一些。另外的话,在学校这方面,也还是会去参考排名什么的,所以基本上是考虑到这个城市,专业,再就是学校。
宫师姐:你提到财经类的专业,你最后是选择了财经专业院校,还是说一个综合院校?
分享者:综合院校里头的财经院系,因为我们我们学校财经院系当初的分数也还比较不错,而且这个城市也还是一线城市,所以当初就选择财经的院系。我们的学院是有6个专业的,我们在入学之前,当时招生办的老师就有说过,大一大二的时候,6个专业学的内容是一样的,到了大二结束的时候,学生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职业规划,在学院内部6个专业之间自由再选择一次专业,所以这个当初业可能是一个吸引力。
确实我当时是觉得在高三结束以后,对于什么专业更加适合自己,什么专业是学什么东西,具体未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并不是很明确的,我只是其实有一个更大的城市,一个财经相关类的专业,这样一个模糊的认知,但是因为它有这么一个自由择业的再选择,所以我觉得这可能是相对的加分项,就去了。实际上,在大二结束以后,我也确实是是换了专业,换到了金融专业,之前的话不是金融专业,当然是财经类的。
宫师姐:你能不能介绍一下金融专业是学什么做什么的?简单科普一下。
分享者:对于非一线城市或者说不是大城市的高中生来讲,可能金融经常听,但是可能不知道金融具体是什么内涵或者是做什么的。金融的本质其实就是去做资金的配置,就是把怎么着把资金能够配置到更有效率的地方,能够产生更好的一个投资的回报。那么有融资方,是吧?也有投资方,所以你像银行可能就属于给企业放信贷的。当然了,也有直接的债券市场,由投资银行来帮助企业去融资,当然同时也有投资的机构或者说叫资产管理机构。毕业以后,金融相关的行业在我看来的话有这么几个,第一个是银行,第二个是证券公司,第三类是基金管理公司。
我觉得这三大类,它的侧重点是不同的,银行的话它更多的是一种把储户的钱归集起来,把这部分资金,通过放贷款的方式去借给企业,当然他会收一个利息了,他赚的主要是利差,因为贷款的利息比存款利息要高的,这个是主要的,当然它还有别的一些,这个是主要的业务。
证券公司,国内的证券公司其实就是国外的投行,它分这么几块业务,第一块业务是投资银行, Investment bank,这个业务主要是帮企业做直接融资的,比如说企业发了债券或者企业要上市,要去进行募资,那是需要投行来帮他们去做一些辅导性的工作的,比如说要帮着企业去把债券发行成功,因为你要找到买债券的人,或者说帮企业去进行发股票的工作,那么要找到买他股票的人,所以这是其中一块主要业务。
那么证券公司的第二块主要业务,经记业务是怎么写?经记的“记”是记录的记,经记业务。这一块业务的话,它主要是为投资的人去提供买卖服务。你比如说最简单的来讲,假如说你想要去炒股票,去买一个股票,你要到证券公司去开个户,开过户,你把钱存进去以后,你说我要想买,假如说买XX银行的股票、要买多少股、多少价格,你输进去,由证券公司来帮你去买卖,它相当于是帮你去代理去买卖股票或者是去买卖债券,所以它是要收佣金的,因为人家帮你去做交易,这是第二块业务。第三大块业务,他有自营业务,就他会有自己的资本金,他用他自己的资本金,在市场上去买卖债券也好,买卖股票也好,他自己也可以去做投资的业务。第四块就是大的证券公司,它也有资产管理业务,资产管理所谓的就是代客理财,他发一个基金或者发一个产品,投资者去买这个产品,他把投资者的钱归集起来以后,他帮投资者去做投资,有了收益以后他会收一笔管理费。这个是第四一块就是资产管理业务,那么主要的业务就是这4项作为证券公司,你在其他的地方会听到叫券商,国外叫投资银行,那么这个是第二大类叫国内证券公司的工作。
第三一大类叫基金公司,基金公司它分为公募基金跟私募基金,私募基金又有私募证券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不管说叫什么,他们做的工作都是代客理财,面向投资人,去发行一个基金产品,投资人去购买基金产品,这样子的话,就会把投资人钱归集起来。这个基金公司去买股票也好,或者是买债券也好,或者会去买理财也好,买其他的产品也好,其实就是代客理财了,收一笔管理费或者是有了业绩以后收一笔提成,这个叫也就叫资产管理业务了,这是基金公司的部门业务也是主要做的事情。
大的我理解就是金融行业是有这三大类,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类别的,像保险公司——对了,第四一大类别就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也属于金融行业。保险公司的话主要就是收保费了,收获保费了以后它也会去做投资。在我们这个行业里头,保险公司的一个资金量占这个行业的一个资金量还是挺大的,现在应该有个几万亿是有的,比如说投到股票市场里头有几万亿投到债券市场里头就更大了,能有几十万亿,所以主要是这4类。
宫师姐:谢谢你这么详细的分享。你对于这些不同行业的一些了解,大概是什么时候获取的?这些了解在你当时大学毕业择业的时候,你当时是一个什么样子的状态?
分享者:这个也有一个过程,其实我们这个过程其实也有一些,不能叫幸运,因为它是一些时机或者叫机遇。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赶上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赶上了我们中国06~07年的股票市场的大牛市。从05年的上证指数,上证综合指数从05年的900多点涨到了07年的6000多点,所以这是一波非常大的牛市。所以社会上是有一波做股票投资的这么一股热潮的。虽然我们在学校里,但是也能感受到,尤其我们是金融专业的学生。
第二个大的事件是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因为这个是在当时的说法是说是自1929年全球大萧条以来的最大的金融危机,那么对于我们从事专业的从事金融专业的,或者说从事财经专业的这些学生来讲,其实是非常直接的一场现实性的金融教育,甚至可能说是它是在书本以外的更为更为直接的一种教学。每天都有活生生的案例来告诉你金融系统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出了这样的问题,会造成多大的破坏,最后经济是怎么走出来的,金融系统怎么恢复的,所以其实对我们的冲击是很大的,这种印象也是很深刻的。
当时其实想找相关类的工作,后来觉得自己可能还是对做投资会比较感兴趣一些,觉得就这个事情收入也还不错,还可以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一些企业,他们是怎么做生意的,能够给投资者带来什么样的回报,所以感觉其实是一个还有不错的收入,还比较有趣的一个工种。当然事后,到后来来看,其实还是挺辛苦的一个工作,实际上也没有那么容易,难度也不小,但当时来看的话,其实是觉得可能是还有不做收入,还比较有趣。所以当时就想着要去做跟基金或者跟证券投资相关的工作。
去看相关的招聘的要求,他们招聘的要求里头会有一些要求,先让自己从硬件方面或者从一些硬性的一些要求要满足这个照片,现在不是很清楚,可能更严;当初的话往往招聘要求上第一条会写硕士及以上学历,学历不一定是必须、但是一个很重要的一方面,所以后来又去读研究生。在读研究生期间,也有一些实习,后面就找工作,找相关的工作,基本上是这么一个过程。
宫师姐:这样听上去,其实你一直从大学选专业到最后工作读研究生,还有工作,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一个非常直线的这么一个目标。你现在看的话回顾一下历程,你觉得怎么样?
分享者:我觉得这个过程来讲的话应该还是比较满意,并没有走太多的弯路。到现在为止的话,对于这份职业来讲的话也还是满意的。所以可能也是一种幸运,是因为当初其实确实是有在读书期间,有中国的有这么资本市场这么大的一个上涨,同时08年有很大的一个下跌,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所以它会用更多的这种鲜活的案例也好、或者带来的这种冲击感也好,有一定的这种幸运成分。但是后面的话也确实是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以就朝着这个方向去做,我觉得还是比较顺利的。
宫师姐:真不错,谢谢你分享,如果我们有一个时光机的话,假如说你可以对年轻一点的自己说点什么,你会对高三时候的自己或者大学时候的自己说点什么吗?
分享者:太遥远了,说实话毕业好多年了,可能还是我觉得对于高三来讲,我直说,在高考之前可能还是更多的是要放在怎么着能够在高考当中获得更高的分数,因为更高的分数意味着更多的选择的自由。当然如果说是你在高考之前就要填报阶段的话,其实也不管怎么样,是要把学习成绩要做的更高一些,当然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至于说高中的时候其他的,其实我倒觉得并不是特别的重要。
可能在报志愿之前,能够对自己的兴趣能够有一个了解。你觉得自己是,譬如说,是不是对做学问比较感兴趣,还是说从事商业会更感兴趣,还是说会对强技术性的工作,比如说医生这一类的会更感兴趣?你虽然不一定很明确,但是有这么一个大致的你的兴趣爱好是比较有利的。不是说你一定有要这方面兴趣或那方面兴趣,就是你知道你自己的兴趣是在什么地方。因为其实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其实从事喜欢做的事情,一定是一个事半功倍的。
另外的话我自己还是觉得可能去到一二线的城市会好一些,甚至不排除说你可能去到一个离家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可能会让你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会更加的多样化一些,你可能会看到更多的不一样的东西。如果你的同学来自于五湖四海,可能会让你有一些怎样的视角,这个可能是有帮助的。如果说你不是一种有很强烈的说我要去学一个特定的行业,可能综合性大学能接触的人会更广泛一些,大家来自于不同的专业,可能也是有一定的帮助。所以其他倒也没有。
总结一下学习成绩特别重要,其他的不那么重要。至于高中的一些兴趣爱好什么的,你可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在高三的时候或者高二的时候其实可以把兴趣爱好放一放,除非说你兴趣爱好这些东西说可以加分或者什么的,所以学习成绩最重要,高考的成绩最重要。
我说对于要参加高考这条路的人来讲,就是这样一个比方说你明确自己的兴趣,我们现在将来想从事的一个行业会比较重要,当然你可以事先去咨询。第三的话可能是去到更大的城市,甚至说是距离你家乡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它可能不同的文化,大家的这种认知环境会不一样,这个可能会丰富你的认知。最后一点的话,你可能这个是把如果不是一种强技术性的专业的话,可能综合性大学也是会更丰富一些。基本上就这些。
宫师姐:特别谢谢你分享这么多,我录音就先到这里。
录音采访结束
宫师姐:我的目标是在今年高考前采访50位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朋友,记录下他们高三以及大学前后做出的那些选择,并请他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以求得到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独立人生故事数据集。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数据集能够帮正在小镇做题的高三生们拓展一些对未来大千世界的想象空间。
我不希望的,是加入我自己的主观思维、进行故事加工,或者做关于特定选择的倡导甚至自以为是的建议——高三生每一个人都是他们独立的个体,有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生活背景,因此我相信他们会对这些未加工的个人故事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多样收获,他们能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如果你愿意加入分享、回顾自己的人生选择,欢迎你通过邮件联系我:share.with.gong@gmail.com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