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沟通能力与情商之浅见

产品经理是站在人、技术和商业交叉点的工作,能否打造出好的产品,很关键的一点是在于“人”,除了因为产品经理代表用户的声音,还因为产品经理需要与不同背景的人/团队联合作战。很多人因此有一些迷思:外向性格的人才适合做产品经理?情商比智商重要?(美国职场上)印度人英语更好所以沟通能力更好?

我的个人浅见,以上都!不!正!确!

首先,外向性格不等于能与人打成一片、不等于团队合作能力强,更与沟通能力高低无关。产品经理首先是要有一种在迷雾中指出用户方向并作出正确产品决策的思维,这种思维的养成与人性格的外向或是内向无关。内向性格的人就没法与团队愉快相处吗?这一竿子可能会打翻一半的产品经理。我接触过的产品经理,有非常多性格内向但是思维犀利的佼佼者。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能跟团队(尤其是工程师)打成一片,肯定能更顺利地推进roadmap优先级排序等工作呀。

在我看来,这种思路已经失去了重点。产品经理在团队中的credibility和影响力,首先来自于TA在过往合作中已经被验证过的产品决策能力,大家都不瞎,成绩来说话。一个能够准确指出要做的“正确的事”的产品经理,不需要通过跟人的额外的虚浮“交情”来掩盖自己产品能力的弱势。有利益和最终成果驱动,有再大的交情,清醒的工程经理也不会为此“弱势”买单。如果是产品能力上的不足导致在roadmap优先级谈判时的弱势,那首先要反思的不是“人际”,而是如何提升自己作为产品经理的技能。


第二,印度人英语更好所以沟通能力更好,不尽然。这里包含了两个假设“印度人英语更好”“英语更好所以沟通能力更好”,两个都为False。


所有曾经咨询我如何成为美国科技公司的产品经理的中国人都问过这个问题:“中国人英语不是母语,会不会有沟通障碍?”印度人英语一定比中国人好吗?请对我们的英语教育和考试水平多一点自信,经历过层层英文考试筛选的人,语法和词汇都不会是大问题。即使是比口音,中国人的英文口音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普遍算轻的。法语口音、俄罗斯口音、日本口音都能被听懂,何况是我们。所以,并不存在“英语不够好”的问题。


那么,英语好就等于沟通能力好吗?大写的NO。


让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在中文环境下,大家都讲母语,每个人的沟通能力都是一样的吗?当然不是。如果是这样,那每个家庭就都很和谐了——父母子女的言语词汇文化背景都一样,绝对没有沟通问题。而事实是怎样,大家都清楚得很。

沟通能力的本质,是一个人能否精准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以一种能让对方顺利、准确解读的方式传达过去、并与对方确认已解读正确的能力。语言只是其中一个很低的门槛。真正的门槛有三个:判断对方的信息处理方式,精准表达自我,确认对方已正确解读。只有做到这三点,沟通才是成功完成了。萧伯纳有一句名言:“The single biggest problem in communication is the illusion that it has taken place.” 沟通中的最大问题是人们以为已经沟通过了,没有之一。


最后一点,所谓情商——很多人会把沟通能力与情商直接挂钩,这其实是很糟糕的贴标签的思维。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职场上,大多数人都还到不了需要依靠情商来决胜的位置,就因为自己业务能力的不足而止步不前了。业务技能过硬、能给整个团队带来巨大收益的人,永远是“可爱”的,也会因成果的突出而势不可挡。没有哪个成功的产品经理是靠“会做人”而牛逼——产品的成功才是唯一衡量标准。


沟通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有效信息交换并达成某种程度的一致(包括理解但不同意对方观点)。产品经理之所以注重沟通能力,是因为我们需要与不同背景的团队进行高质高效的信息交换,面向不同的对象都必须付诸定制化的表达以达到高质高效的沟通结果,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当前环境及对方的判断能力、实时吸收信息后的自我调整能力和控制能力,基于智商,而非传统意义上那种包装圆滑至“招人喜欢”的“情商”。


最终总结一下,沟通能力是产品经理很重要的一项技能,但是它并非所谓的“情商”“软实力”,也与人的外向或内向性格无关,也非按照语言水平而分高下。沟通能力在职场是一种硬实力,依据场景和面向对象实时定制才能高质高效地完成沟通,且进无止境。这真!的!很!烧!脑!


共勉!

~~~题外话~~~

两个月前,我在一个休闲场景下被不熟悉的人问到了一个问题:“难道从来没有人跟你提过你有时说话让人不舒服?”我很认真地想了想,答:“从来没有。”对方惊愕。我瞬间也有点惊讶,是啊,怎么会?


两个月以来,我反复地思考这个问题,并复盘记忆里自大学以来与人沟通方面的人和事,直到今晚才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所有的说话都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交换情绪,表达观点,谈判以达到某种一致。

  • 与亲人朋友等的“聊天”,多数是在交换情绪——并在感受彼此情绪的过程中增进情感,无关信息量高低。

  • 对一件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重在传达自己的思维思路信息,并获得对方的理解——表达不代表求认同,理解也并不等于同意。

  • 至于谈判,则是在信息交换的基础上,发现双方达成某种一致的可能性,并最终达成一致(可能是一方或者双方的妥协,也可能是共同认同无法达成共识)。

只有在第三种情形有“达成一致”的需求,我才是目标导向,才会开启烧脑式“沟通”的开关。而所有三种情形,我一以贯之的是真诚。真诚地交换情绪,真诚地表达自我,真诚地谈判并期待某种一致。


从来没有人跟我说“你说话让人不舒服”,因为我的真诚,人们看得见——而不相信我出自真诚的人,也会早早被自动筛选。换言之,我的工作和生活,都还没有到必须依赖说话圆润让人pleasant那种“情商”才能换取什么的地步。这就是我对过去的答案。这也可能是很久后的未来我需要留意并去点亮的技能点——但是当下并不需要。


读到这里的朋友,谢谢你,也希望你从我的文章中读到了我的真诚。

9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切牛肉的固有体系和全新思路

我一直认为切割牛肉有几个各自独美的框架和配套的烹饪体系,且互不干涉,直到最近才发现自己思维竟如此被框住,值得记一笔。以下。 绞肉之外,牛肉切割系统大概有以下六种: 集市肉摊的牛肉:屠宰好的牛被分割成四块挂在肉钩子上,客人想买哪个部位就按照部位和重量割一团;例外是腱子肉,按个...

成年了,这108题你会做了吗?

在变成(中国)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之后,好像人们就要立刻从身心各方面变成"成年人"来做事。这其实是一个需要学习练习的成长过程,但是一般学校教育从来不包含这些(不知道大城市的那些名校初高中会不会好些)。学校教育之外,很多人也得不到系统性学习练习这些成年人“知识点”的机会或者资源...

72天访谈72人:高考后以及大学后,他们走了什么样的个人道路、长成了什么样的大人?

写在前面 从时间和社会维度来看,高考对很多人都是一个人生节点(当然,也有很多学子选择了职业教育,见《普通高等教育之外:访上海市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姜教授、谈国内职业教育体系》),无论高考后如何做选择,我们都一脚踏入成年世界。时间滚滚向前,高考之后,我们不再有规整的集体学习生活...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