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切牛肉的固有体系和全新思路

我一直认为切割牛肉有几个各自独美的框架和配套的烹饪体系,且互不干涉,直到最近才发现自己思维竟如此被框住,值得记一笔。以下。


绞肉之外,牛肉切割系统大概有以下六种:

  1. 集市肉摊的牛肉:屠宰好的牛被分割成四块挂在肉钩子上,客人想买哪个部位就按照部位和重量割一团;例外是腱子肉,按个卖、不分割。家庭烹饪方法主要是炒和炖煮两大类。

  2. 美国超市的牛肉:腿部之外,牛身一般分为8大区(也有9/10/11区的细分),每个区有固定的切割范式。牛肉柜台摆着按部位分割好的、不同形状、不同厚度、有着具体烹饪指引的牛排、牛肉碎,且都是可直接烹饪的尺寸。主要烹饪方法是煎、烤,其次是煮,最次是炒。

  3. 中式烤串店:大致是两厘米见方的牛肉粒。

  4. 日韩烤肉店:不超过一厘米厚的牛肉厚片,配不同酱料。

  5. 一般火锅店的牛肉:牛肉经过排酸处理后切薄并将肥肉和瘦肉分层叠加压实冷冻后,切成毫米左右的超薄片,为肥牛卷。

  6. 特殊火锅店/潮汕牛肉锅店的牛肉:鲜活牛现宰、按部位鲜切。通常将牛肉分为匙柄、吊龙、牛舌、嫩肉、雪花(脖仁)、肥牛(肥胼)、三花趾(前腿)、五花趾(后腿)、胸口油(胸口朥)等。每一部位的肉,都有不同的薄厚标准。


每次想自己在家做牛肉的时候,我默认参考系统1/系统2。在国内就按系统1买、按系统1烹饪,卤制比较少改刀。在美国就按系统2买、按系统2烹饪,烹饪前完全不用改刀。家庭食谱里偶尔加入系统4——夏天户外烧烤可以买韩国超市的现成肉片,以及系统5——自己打火锅可去中国超市买现成的肉卷,均不需要再次动刀加工。如果是其他的牛肉吃法,就去店里消费(尤其是系统3和系统6,且众所周知系统6只能在广东吃到),也不需要自己动刀。各个系统有各自的烹饪体系、互不干涉。


前阵子有广东朋友约着来家煮火锅,但又想吃质量好点的新鲜牛肉。大家临时头脑风暴,有没有可能把美国超市(系统2)的牛肉map(映射)到系统6?


实践证明,完全可以,且让烹饪效率极大提高,还极其适合一人食。


比如rib eye(或者sirlion还有tenderlion),系统2的经典部位,美国超市/肉店常见分割好的适合煎牛排的尺寸,一块略多于一磅。按系统2烹饪,把牛排做得熟度均匀、鲜嫩多汁对厨房厨具厨艺都有很高的要求(比如烟雾报警器和肉都很容易搞糟)。


同样的肉,其实可以换成系统6——家庭普通刀具就能把牛排肉分割,再切成两毫米的厚度,用系统5或系统6的汤底把肉烫熟,配上自己喜欢的酱料,简单明了、失误空间极小,也不会触发烟雾报警器。


比如无骨牛肋排肉,Whole Foods分割好的每条肋排肉在一磅以内。系统2的做法是整条煎或者烤,稍微跨界的做法是系统1、整条清炖,都需要较长的烹饪时间、严格的火候控制及复杂的香料制备。而且一旦做了,必须一顿吃完(复热会很难吃),这样就对一人食格外不友好。


如果换一个思路,使用系统3的改刀思路,将其切指节大小的牛肉粒,一条肉改刀之后变成足够2人份且方便分食的蛋白质来源。再用系统5或者系统6的煮法,一分钟内牛肉粒便可出锅,方便一人食、香嫩又有风味,搭配大量蔬菜和适量主食便是健康一餐。


饮食,自然一人一味(煎炒煮烤都是不同的风味),上述两个例子也不是做菜谱为目的(没有说当前主流框架有大缺陷的意思),仅用以说明,虽然每个框架各自都完善合理,但大胆打破不同框架的界限、重新组合,可以产生不少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Think outside the box。察觉思维定势、摆脱思维定势,与诸位共勉。

Recent Posts

See All
2002年春节(终章)

接上篇《 2002年春节(续) 》 大年初一。六点出头,老妈第一个爬起来,天还黑着。家里没有闹钟,我也不知道老妈是如何做到每天早上早起做早饭的——她一直觉得喂饱全家是她的责任。 初一一起床,要先在大门口放“拦门棍”,阻挡晦气邪祟进门。其实就是一根普通的木头棍子,长度略超过门...

 
 
 
2002年春节(续)

接上篇《 2002年春节 》 二十八,镇上大集,也是年前附近最后一个大集,有平时的两三倍那么大,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还没有买对联、鞭炮的(只有过去三年家里有直系亲属丧事的人家才不需要对联鞭炮),或者还没买新碗、新筷子的(寓意新年添丁、人口兴旺),这次都要置办齐全了。还要买鱼...

 
 
 
2002年春节

终于放寒假了,可以睡懒觉,作业先放放(不过心里已经有了往年经验带来的觉悟,知道要是年前不完成寒假作业年后一眨眼就到正月十四面临开学前的亚历山大)。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老爸负责扫屋,主要是把几间屋的天棚 【方言,意思是用布或者纸糊的天花板ceiling】...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